本报讯(黄雅琴 华成明)“昆明经开区综合实力在全国219家国家级开发区中位居上游水平,是云南省唯一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绿色园区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201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3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428亿元,工业总产值50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2亿元,引进市外内资13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年均增长11%以上。以占全市0.7%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市约10%的经济总量,成为昆明市乃至云南省重要的工业聚集区和经济增长极。”2019年8月12日,昆明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李河流在昆明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昆明经开区人口排名(昆明经开区占全市0.7)(1)

昆明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李流河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域面积156.6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约50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

招商引资考连续七年位居开发区板块第一位

“来到经开区就是干招商,身在经开区首先搞招商”的思想,党政主要领导用70%以上的精力抓招商,建立健全“主要领导带头招商、分管领导主抓招商、职能部门全员招商”工作机制;强化项目包装策划和宣传推荐,积极开展精准招商、上门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搭建了以银河之星孵化器、海归创业园为代表的13家二级招商平台,与10家省市级商会、行业协会签订招商引资合作协议;将招商引资任务分解量化到相关职能部门,下达任务书、签订军令状,实行会商会办、跟踪问效、定期通报,并将招商引资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同时,我们重视和加强专业化招商队伍建设,在招商引资实战中考察识别干部、培养历练干部、选拔任用干部;每年安排一批干部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开发区挂职、培训。2018年,累计吸引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23.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达20%左右。去年以来,宝能汽车制造、昆明醋酸纤维厂迁建、普洛斯环普工业产业园、华侨城总部经济、河南保税集团跨境电商、康佳先进制造基地、华为智慧城市、天地汇物流供应链结算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签约落地。全区登记注册企业达2.6万家,其中外资企业220家,世界500强分支机构和企业43家,招商引资考核连续七年位居开发区板块第一位。

让企业家在经开区被尊重、受爱戴、有地位

坚持“企业至上、服务是天职”的理念,建立“班子成员对口联系 部门分行业 街道分辖区”常态化、全覆盖服务企业机制,主动上门讲政策、送服务、解难题,真心实意服务企业,让企业家在经开区被尊重、受爱戴、有地位;平均每年拿出4亿元扶持资金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升规上市、扩产促销;探索建立营商服务队,开展百名营商专员一对一服务百家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一窗式受理、集成服务、不见面审批、全流程免费代办”工作模式,变“马上办”为“立刻办”,营造高效便捷的办事环境;全面实行全员聘任聘用制,构筑起“小政府、大服务”的精简高效管理体制;在全国率先设立“国际商事仲裁服务中心”,提高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作为云南省首家同时通过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的政府机构,连续13年保持了认证资格的持续有效,管理服务更加规范有序高效。

以工业为主导产业

坚持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致力于工业攻坚、工业强区,二、三产业结构比为55:45,构建起了高新技术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支撑的产业体系。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0户,占全市的九分之一;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利税总额55.97亿元、增长10.14%,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市九分之一。现有紫云青鸟等6个省、市级文创产业园,文创产业增加值12.8亿元。同时,依托中国—东盟创新中心、昆明综合保税区A区、王家营物流片区与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现有资源,建设国际陆港和国家铁路口岸。随着中欧、中越(西线)东南亚货运班列开通运行,昆明经开区已成为云南省外向型经济的最佳“窗口”和最活跃的节点之一。

力以科技创新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2018年科技投入3.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11.8%,同比增长63个百分比;全社会研发(R&D)经费11.16亿元,研发投入在全省各开发园区中连续多年排名第一;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 170.15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7.5%;发明专利有效量802件,获得各类科技奖项28项。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国家级5家)、众创空间17家(国家级5家)、省级以上技术研发平台68个、院士工作站14个。注重招才引智,健全高层次和急需人才引进机制,全区人才资源总量3.2万人,人才密度22%,其中80余人获得国家、省、市人才称号,累计发放高层次、高技能人才补贴1093万元,力争通过引进一个高层次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引领一个产业发展。

投稿邮箱:71949940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