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磁性的巴克球、果冻一样的水晶泥、可以发光的气球……这些近年来兴起的“网红”玩具,很可能成为伤害儿童的“利器”。据媒体报道,在刚刚过去的暑期里,广东、湖北、新疆等地多名儿童因误吞巴克球而导致肠胃受到伤害,甚至需要进行手术。虽然名气大、买家多,但某些网红玩具潜藏危险,家长购买需要多注意儿童玩具安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负责对市场上的各类产品进行缺陷调查和舆情监测,并发布消费提示,对问题产品进行召回处理。在其官网发布的消费提示中,包括玩具在内的儿童相关产品几乎占了三分之二。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儿童用品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上介绍,2008年以来,我国实施儿童用品召回1189次,占消费品召回次数的49.6%,涉及数量接近600万件,平均每两次消费品召回就有一次是儿童用品召回。
这些在设计或质量上存在缺陷的玩具等儿童用品,为了吸引儿童,过度追求趣味性而忽视安全性。尤其是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带有“网红”效应的新奇玩具,安全隐患更是不可忽视。
多地发生“网红”玩具伤人事件
一根铁丝般的软轴,一头插在底座,另一头插在乒乓球底部的小孔里,长1米左右。这样一来,球可以随孩子挥拍的节奏来回摇摆,无须捡球。这款弹力软轴乒乓球,号称可以预防近视,被不少家长当作“带娃神器”,实际上却有可能戳伤孩子的眼睛。
今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荆俊杰接诊的一位1岁多的小患者就被软轴戳伤,软轴插进其左眼眼眶上方,一直捅到颅内。
“幸运的是软轴没有戳到眼球,患者愈后良好。颅内出血,但影响不大。如果软轴戳到眼球里,视力就会受影响。”荆俊杰说。
而这只是“网红”玩具伤人案例中的冰山一角。
贵州一名13岁少年在课堂上玩耍磁铁笔的时候,将一枚磁铁吸到了嘴里,又用另一枚磁铁去吸引口中的磁铁,结果两枚磁铁先后顺着食道进入腹中。到医院检查发现,两枚磁铁隔着胃肌层紧紧相吸,还凿出一个0.1厘米的穿孔。
网红玩具给儿童带来的不仅是吞食风险,也有可能是严重外伤。近日,福建一女童小美(化名)在家玩回弹软轴乒乓球时,不锈钢软轴插入小美左眼上方,造成颅脑损伤。这款玩具近段时间风靡网络。但由于回弹软轴乒乓球需要不停摆动,玩的时候,乒乓球与软轴特别容易分离脱落。这时,尖锐的软轴会直接暴露在孩子跟前,易扎伤宝宝的眼睛或其他部位。
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蔡姿丽介绍,儿童因为玩具受到的伤害主要分为几种:一是外伤,部分儿童在玩耍过程中会受到来自玩具的外力伤害;二是误吞,幼儿好奇心重,会想着换一下玩具的玩法,容易吞食细小的玩具;三是皮肤损伤,非正规厂家的玩具质量不过关,会引起儿童皮肤炎症、过敏;四是甲醛成分超标这类玩具,会刺激儿童身体,增加儿童患其他严重病症的风险。“家长在挑选玩具的时候应注意以上四种伤害。” 蔡姿丽提醒家长。
孩子受伤,家长别二次伤害
如果孩子遭遇玩具伤人的意外情况,第一时间该怎么办?
“眼部受伤,孩子本能反应会用手去揉。但揉眼不仅不能缓解不适感,反而可能加重外伤。如果现场发现眼睛已经受伤,应用洁净纱布或毛巾覆盖保护眼部后马上送医院。”蔡姿丽表示,在遇到孩子受伤时,家长不要二次加重伤害,切忌盲目采取不当措施。
蔡姿丽介绍,有些家长遇到孩子吞了异物会给孩子催吐,或者通过让孩子进食来排泄。如果孩子吞下不大的硬币,可以让孩子通过促进肠道蠕动加速排泄,但是如果吞下的是电池之类腐蚀性强的东西,不能等待自然排出,应立即送医。
如何判断儿童有误吞、误伤现象?蔡姿丽提醒,面对年龄稍大、有言语表达能力的孩子,应该增强儿童的安全意识。如果发生误伤、误吞,应让儿童及时告知家长,以免因害怕家长责骂而错过治疗时机。面对年龄较小的幼儿,由于表达能力弱,家长应该重点关注幼儿的行为举止,如果发现玩具有遗漏,应该马上检查幼儿身体,有问题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家长应当如何挑选儿童玩具?
消费者协会提示,家长购买玩具时应精挑细选。消费者在选购儿童玩具时应注意看标识、看质量,产品应有名称、型号、标准编号、年龄范围、安全警示、安全使用方法、生产者的名称和地址等标识,不要购买“三无”产品;同时,家长要注意硬质玩具上有无可能刺伤、划伤儿童皮肤的锐利尖端、边缘和突出物。软体摇铃、挤捏玩具、出牙器等玩具即使是在最大压缩状态下也不能完全塞入儿童口中,以确保安全。
同时,专家表示加强儿童玩具监管需要各方填补责任缺位,填补“责任拼图”。
编辑:吴金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