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人传》~第149篇

高克恭后人散落于松江府一带。董其昌曾祖母,就是他的后代!

文/卢秀辉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色畏吾儿(今维吾尔族)人,先定居于大同,后移居燕京(今北京),祖籍西域(今新疆)。

董其昌对后人有着怎样的影响(高克恭后人散落于松江府一带)(1)

高克恭的祖父高乐道,移居中原后,与汉人通婚,家道开始兴起而中兴,从此,兴旺发达。向官府申报户口定居,“占籍”大同。生高克恭的父亲高嘉甫于大同。

高克恭的父亲高嘉甫,成年后离开大同,来到真定,“以力学不苟媚事权贵”,为六部尚书史秉直所器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高嘉甫定居大都,在大都教学十多年。高嘉甫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对经学和程朱理学均有很深的研究,朝夕讲肆,于《易》、《诗》、《书》、《春秋》等都有研究心得,且有名于当时。经缙绅交章论荐,被世祖召见,但高嘉甫“雅不乐仕,归老房山”。

高克恭为家中长子,早年随父亲学习并受其影响,于经学奥义,口诵心研,“识悟弘深”。至元十二年(1275),高克恭由京师贡补工部令史。这一年,他的舅舅史天泽卒于攻宋的途中,他登上了政治舞台,必与此事有关。隔了两年,至元十四年,忽必烈诏见了高克恭,并赐钞二千五百缗给寸功未立的高克恭。可见,外婆家的背景对他的作用了。

高克恭先娶夫人曹氏,早逝;再娶夫人刘氏。刘氏为刘仲禄孙女。刘仲禄,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亲信、近侍、御医、御匠。曾奉成吉思汗之命,刘仲禄和将领札八儿共同作为持诏书的钦差护送丘处机从山东长途跋涉至中亚地区,以便成吉思汗当面向丘处机求教长生久视之道。

高家很注重联姻,祖父起,因为联姻汉人而兴家,而在大同扎下了根;父亲因联姻六部尚书之女,而在大都扎下了;高克恭第一任妻子曹氏,虽没有记录,但一定也非凡类。续妻直接是重臣刘仲禄孙女,这个高克恭的官运亨通打下了坚定的人脉基础。元末,高克恭后人为避战火,后代散落于松江府一带。董其昌说:“余曾祖母,则尚书之云孙女也。”董其昌与高克恭搭上了血脉关系。

董其昌对后人有着怎样的影响(高克恭后人散落于松江府一带)(2)

至元二十二年、二十三年,高克恭先后任河南道和山东西道提刑按察司判官,二十四年,升监察御史,台臣称他处事干练,持法有度,纲条具举。高克恭仕途很顺,常常一年一迁,几无累碍。二十五年,桑哥为相,高克恭选为右司都事,次年改派江淮行省,考核簿书,施政号称“平恕”。还都后,授为兵部郎中。不久,桑哥被处死后,他的仕途还是一帆风顺,朝议中称高克恭为端介练达之士。

南宋末年,豪强兼并,膏腴土地集中于贵势之家,农民田土日少而差役日重,难以负担。同时,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景定四年 (公元1263年),知临安府刘良贵、浙西转运使吴势卿,献公田计划。丞相贾似道奏准,下诏买公田。设官田所,在平江、江阴、安吉、嘉兴、常州、镇江六郡施行。每亩起租满1石的给价200贯,1斗的180贯,以下递减。实际每石只给价40贯,六郡共达350余万亩。田亩仍租给农民耕种,官府按原有租额课征。南宋灭亡,这些田地成为元代江南官田的重要来源。高克恭在任职江淮行省期间,从浙西公田多隐漏失实中发现了问题。高克恭算了一笔帐:江南每岁输粮四百万石,浙西地区占三分之二,其中公田七十五万一千顷有余,办粮一百三十万石,租粮是民田的近二十倍,公田租赋特重,民田有限,只好强行拼凑,田有虚额,官府不予减免。欠债者的人很多,还年年累欠,吏民讲求良法。高克恭建议: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厘清债务,不应该一再骚扰人民。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元朝对江南素很刻薄,不肯善待“南人”,况且,事关国家税赋。

后来,朝廷理财大臣奉命至杭州经理田粮,增收浙东夏税,瓯、婺一带人民深受其扰,行省自执政以下官员皆顺旨画下承诺,高克恭认为此举重伤百姓,拒不肯署名,并私下烧毁了一批经理帐册。杭州每年征调百姓看管官仓,如遇偷盗奸利,官库折耗等,都转给百姓,百姓变卖子女无法偿还。高克恭另想他法,从州县中选收钱代服徭役的人,让他们专心做看管工作,工作一年合格者则升其任。由是,百姓才得免于征调。从此,杭州一带便改用此法为常规。出使江南,对于高克恭来说是十分成功的,使江浙文人对他有了一个基本的共识。

董其昌对后人有着怎样的影响(高克恭后人散落于松江府一带)(3)

元贞二年(1296),高克恭升山西河北道廉访副使。时名臣畅师文任佥事,职位在高克恭下面,高克恭上疏御史台,列“不可居纯甫(畅师文字)之上者”三条,力辞其任,时人多称赞高克恭有谦让之德。大德元年(1297),高克恭改选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畅师文也升为他任。时王敬父与高克恭为同事,二人情义款密,但后来王敬父渐染放荡之习,酒后往往出语伤人,让别人非常难堪。高克恭则称“敬父趣尚高远,不应以小过摈废”。

高克恭后来任刑部尚书,又改任大名路总管。至大三年(1310)二月,还京师,将朝拜之际,感风寒,久治不愈,九月初去世。

高克恭身无余资,只在房山有田二顷,他身为色目世家,但汉文化修养极高。在南方做官时,酷爱钱塘山水,工务之余暇杖履登山,留连尽日。画以山水、墨竹著称,兼及兰惠梅菊。山水始师二朱,后学董源、李成、巨然,墨竹学黄华,集众家之长而“大有思致”。

高克恭与赵孟頫南北相对,二人彼此敬仰。高克恭年长赵孟頫六岁,赵孟頫在题高克恭《墨竹卷》中说:“仆至元间为郎兵曹,秩满,彦敬与仆为代,情好至笃,是时犹未甚作画。后乃爱米氏山水,专意模仿,久而自成一家,遂能名世传后。”高克恭与赵孟頫都与鲜于枢友善,三人交往甚密。至元三十一年之后,高克恭在江南结交的文人,多是赵孟頫的故旧。时高克恭在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任以后,一直到元贞二年(1296),两年间都赋闲待在江南,而赵孟頫的仕途也不顺利,解职后的两三年间,不断往返于京城与家乡,他也处于赋闲的状态,专心于江南从事绘画。

董其昌对后人有着怎样的影响(高克恭后人散落于松江府一带)(4)

二人对官场也暂时地失去了信心,共话桑麻,感触良多,一拍即合。以诗画为媒,写诗作画便成了他们生活的主线。高克恭给赵孟頫的画作多次题诗,赵孟頫亦是如此。赵孟頫在《题李公略所藏高彦敬〈夜山图)》中说:

高侯胸中有秋月,

能照山川尽毫发。

戏拈小笔写微茫,

只尺分明见吴越。

楼中美人列仙臛,

爱之自言天下无,

西窗暗雨正愁绝,

灯前还展《夜山图》。

又在《题高彦敬画二轴》中道:

疏疏澹澹竹林间,

烟雨冥蒙见远山。

记得西湖新霁后,

与公携杖听潺漫。

万木纷然摇落后,

唯余碧色见松林。

尚书雅有冰霜操,

笔底时时寄此心。

在《题高彦敬〈树石图)》诗中说:

乔林动秋风,索索叶白语。

堂堂侍郎公,高怀政如许。

还有《题彦敬〈越山图)》:

越山隔涛江,风起不可渡。

时于图中看,居然在烟雾。

高克恭的题诗有《赵子昂为袁清容画春景仿小李》,诗云:

春林如染缀溪谷,

几处幽居倚碧峰。

不是两翁情话久,

白云深杳未能逢。

高克恭还为赵孟頫的夫人题诗,《题管夫人竹窝图》:

云梢露叶秋声古,

万玉丛深翠蛟舞。

此君拟结岁寒盟,

拄笏相看立烟雨。

过雨山窗斜映日,

带烟霜节总宜秋。

冻雷迸出千崖翠;

勒此高歌傲素侯。

《赵子昂为袁清容画春景仿小李》

春林如染缀溪容,

几处幽居倚碧峰。

不是两翁情话久,

白云深杳未能逢。

高克恭与赵孟頫亲密如此,一破文人相轻。高克恭与赵孟頫还共同作画,对于两人的合作,袁桷、虞集等江南文士甚为欣赏。高克恭谢世十一年后,赵孟頫在高克恭的《墨竹》遗卷后题跋道:“盖其人品高,胸次磊落,故其见于笔墨间,亦异于流俗耳。至于墨竹树石,又其游戏不经意者。因见此二纸,使人缅想不能已已,书东坡《墨竹堂记》于其后。”

高克恭有诗名,诗风“神超韵胜”,他还精于书法、名画、古器物的鉴赏。文集有《房山集》一卷、《高尚书文集》与《高文简公集》七卷。他在《赠英上人》诗中说:

为爱吟诗懒坐禅,

五湖归买钓鱼船。

他时如觅云踪迹,

不是梅边即水边。

高克恭兼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精神实质,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以儒家的思想积极入世,以道家的思想陶冶性情。他与一般的文人不一样,他选择笔墨不是泄愤,他的诗文不是牢骚,他以"无求"为核心,积极地应对生活、情绪、精神。所以,他在艺术审美上,推崇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风格也酷似之。

高克恭初学米芾、米友仁的画风,又吸收了董源、巨然作品中的用笔,将“点”地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在不断地专研尝试后,高克恭从李成笔下的山水中,发现了“骨架”,他选择引线入点,将三位大师的创作融合起来,以凸显出江南云山烟树的朦胧缥缈,又能不失山川的挺峻硬朗之感。

卢秀辉有《古风•赞高克恭》一首,句云:

斯人未可期,

蓄情勃发迟。

一日春山上,

东风发满枝。

以诚待人掬,

惟真天下知。

坐忘辋川里,

学做王维诗。

董其昌对后人有着怎样的影响(高克恭后人散落于松江府一带)(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