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指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如果说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话,那么论证则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选择题技巧?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选择题技巧(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全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选择题技巧

一、知识指要: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如果说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话,那么论证则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1.论证方式:

(1)立论

直接提出并阐明观点的论证方式叫立论,用这种论证方式写的议论文,被称为“立论文”。

(2)驳论

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的论证方式叫驳论,这类议论文常称为“驳论文”。阅读驳论文,首先要弄清文章反驳的观点;其次,弄清批驳对方论点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

①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②批驳论据;

③批驳论证。后两种方法的目的还是为了驳倒对方论点。

另外,要了解立论和驳论是常常相互联系、交错使用的。

2.常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二、考查方向:

1.判断某段、某句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采用某种论证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3.围绕某个论点,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三、能力提升:

论证方法答题思路:

1.举例论证: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现代文阅读(议论文)

一、2017·江西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 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需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带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

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

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了。

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主席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绝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

文章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选自《我的阅读与写作》)

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证过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三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连云港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 勇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

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刻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

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21日)

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的“均等”一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详析

1.[解析] 本题要求概括分论点,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分论点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一般在段首提出,如没有中心句,应抓住中心意思概括,逐段理解,就能找出分论点。如第二段的“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第三段的“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第四段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第五段的“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对这些句子进行提炼概括即可。

[答案] ①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②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③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④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2.作者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首先列举小时候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然后以自己写作时遇到的情况从反面论证观点。

3.示例:“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运用比喻,生动地阐明了“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

慢慢理解”的观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4.语文学习中,在多背的同时要加强对所记忆的内容的理解;在强调背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

5.[解析] 本题考查梳理论述层次的能力。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取语段中的关键句,分别概括每一段的段意。如:第①段——读纸质书的人少了;第②段——只有纸质书才是书;第③段——沉静的、意蕴深刻的文字不适合手机阅读;第④~⑦段——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第⑧段——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然后运用“首先”“其次”等词语来概括即可。

[答案] 首先点出当下“读纸质书的人少了”这一事实;其次提出“只有纸质书才是书”这一观点并阐述理由;接着结合现实论述了“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的观点;最后强调指出“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6.优点:方便快捷、容量很大。缺点:轻浅化,不能用于阅读一些沉静的、意蕴深刻的文字;碎片化,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阅读,阅读内容通常短小零碎。

7.书写不再受书写材质的束缚,文字不再要求精简,内容不再限于国家大事,文字的形式变得丰富(可以创作诗词、书札、文章等),表达方式变得多样(可以进行抒情、议论),书写变得自由自在。

8.[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的能力。这里列举手机能下载经典,但下载者不会读“一些沉静的、意蕴深刻的文字”的现象,属于举例论证。在分析其作用时,要结合该段内容,从论证了什么观点的角度进行回答。

[答案] 举例论证。论证了手机不适合阅读沉静的、意蕴深刻的文字这一观点,进而论证了手机阅读改变了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观点。

9.①纸质书是文化的承载和传递者;②纸质书具有艺术美,书依托纸而存

在;③书店的增加,方便了纸质书的阅读和购买;④年轻读者对纸质书有天然的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