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不像西方的学问那样,先讲概念,然后导入体系,让后把体系内的每个环节逐个讲解,《论语》不是。《论语》通篇的“子曰”如何如何,没头没尾,让人摸不着头脑。然而,即便没有通读过《论语》的人也都知道,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仁”,这是跳不开的一个概念。那么什么是“仁”呢?

有人统计过,“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孔子的学生“问仁”的对话就出现了8次。在古文的文法中,“……者,……也”这种格式一般是名词解释的惯用格式。在《论语》中,对于“仁”的解释就有好多种,比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等,读完还是一头雾水。

我们首先要明白,“仁”没有唯一的解释,或者说是有多重含义的,不像物理化学数学那样,这个定理,那个公理,清清楚楚,“仁”不是这样。这些《论语》当中都有提及,这个我们以后慢慢谈。我们先说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孔子面对的人不同,跟不同的人解释同一样事物,由于不同人的层次、身份以及理解能力不同,答案也会不一样。但不管字面上解释的差异如何,其本质是相同的,用现在的话讲那就是“凭良心”,就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仁就是凭良心。

“凭良心”看着很容易,实际上是很难的。有句话叫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为各种利益的驱使,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引导,很多人往往都不凭良心,这势必就会造成很多的对立和矛盾。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一次我在巡查,一位客人问我哪里可以买餐券,我便把她带到了收银台。那个收银员并没有起身,而是坐在座位上跟客人办理业务,由于客人在场,又不是我的直接下属,所以现场并没有直接纠正,免得在客人面前尴尬,好在过程顺利,客人很开心的离开了。

亲历整个过程,其实我很不高兴,我们的员工会如此没有礼貌。回到办公室,我一直很纠结,我要不要将情况反映给他的部门负责人?冷静一番以后,我觉得先与这名员工沟通一下看看,下面是我跟她的对话:

孔子讲的仁指的是什么(2-孔子所说的仁)(1)

不知道大家看完后做何感想?我是觉得很庆幸,如果当时我返回收银台直接批评员工,或者将我看到的反映给她的部门负责人当作是一次投诉,后果会变成怎样?可能就真的冤枉了这位员工了,或者会节外生出很多的枝来。

可能有人会不以为然,说这也许只是她的一个借口而已,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真的不舒服?像我这样好说话以后还怎么管理?其实,有人这么认为我也不反对,我也承认是有这个可能性,但是,这也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人性到底是偏向“恶”呢?还是偏向“善”呢?我们下次再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