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而言,发热是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小婴儿还是大孩子,无论是普通感冒还是肺炎,家长们都可能会面对孩子发热的挑战。对于孩子发热,平常心、玻璃心、焦虑心的家长都有!而有些退热方式,比如“灌肠退热”,不仅方法无处考证,使用的药物千奇百怪,对孩子伤害不小,严重可引发肾衰竭。
什么是灌肠法?
灌肠法是用导管自肛门经直肠插入结肠灌注液体,以达到通便排气或者给药的治疗方法。
灌肠法的临床应用有哪些?灌肠在临床中的使用有三种方法:
- 大量液体不保留,主要用于清洁肠道、解除便秘、排除肠胀气,用低温液体为高热患者降温,稀释和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
- 小量液体不保留,主要用于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出肠道内的气体,减轻腹胀。
- 保留灌肠,主要用于镇静、催眠及治疗肠道感染。
为什么不要选择灌肠退热?
从上述灌肠所用的方法及临床用途看来,只有“大量液体不保留”这样的灌肠方式跟退热有关系,那就是用低温液体给高热患者退热。那这种方法是否可行呢?其实早在 2008 年,我国的儿童发热相关指南就已经明确提到:不推荐冰水灌肠退热,除非临床出现超高热。什么是超高热呢?超过41℃的体温才叫超高热。而普通发热患儿体温达到超高热的极少,很多情况出现于重症。这时候更重要的是需要找到原因及时治疗,而不单单只是退热。
我们多次提到,发热是人体的一种生理性反应,单纯治疗发热是没有意义的,除非发热给孩子造成了不适感。而冰水灌肠给孩子带来的不适感可想而知。大量冰水灌入肠道,当然可以带走很大一部分热量,但同样地也可以破坏肠道的平衡,插管到肠腔还可能造成出血、穿孔等肠管损伤。即使灌肠可以退热,但面临的风险这么大,实在得不偿失!
地塞米松、庆大霉素、氨基比林、利巴韦林等药物均不可用于灌肠
除了冰水灌肠,还有地塞米松、庆大霉素、氨基比林、利巴韦林等药物灌肠方式。查遍了这些药的药物说明书,没有哪一种注明了可以用于灌肠。毫无疑问了,口服药和注射针剂用于灌肠根本无处考证,显而易见是违规用药。地塞米松这一类的激素用于退热早在2008年的发热指南中就已经明令禁止了;庆大霉素由于其肾毒性、耳毒性儿童用药应特别谨慎,最好不用;氨基比林对于学龄前儿童已经是禁用药;利巴韦林儿童用药很不安全,作用极小而副作用大,还有较强的致畸作用。
除此之外,药物灌肠还可以引起药物过敏;可以引起肠道粘膜损害,肠粘膜充血水肿、出血,甚至穿孔;还可以破坏肠道内正常菌群,继发肠道感染。而灌肠所用药物通常剂量较大,加重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因此无论是冰水灌肠还是药物灌肠,百弊而无一利,家长不应为了退热而给孩子选择错误的治疗方式。
如何正确面对发热?
发热在儿童时期是非常常见的,很多家长都会特别担心孩子发热,怕发热抽筋,怕烧成肺炎,怕烧坏脑等等。但其实发热是有着潜在的益处的,当温度适当升高时,发热可以减缓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复制并增强免疫功能,促进疾病恢复。而发热的唯一危害就在于会令孩子感到不适。有些孩子发热容易惊厥,这可能与高热、感染、疫苗接种及遗传因素有关,退热药的使用并不会减少惊厥发作。大多数发热是良性的、自限性的,烧成肺炎、烧坏脑这类说法目前尚无依据证明,可谓是“传说”。
如何正确面对发热呢?以下10点建议给您参考:
- 发热只是疾病的症状,并不是疾病本身,因此找出引起发热的病因最重要。
- 一旦明确原因,治疗发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孩子的舒适度。
- 孩子即使高热,但一般情况良好,并没有不舒服的表现,是不需要着急退热的。
- 发热时孩子的体液丢失较多,需要注意多补充液体,减少活动。
- 孩子发热并且感觉不舒服,可以给予退热药:6个月以下可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6个月以上可服用布洛芬。而南方地区蚕豆病比较多,这类孩子慎用对乙酰氨基酚。
- 不可以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可能会导致给药混乱、毒性增加以及促成发热恐惧症。
- 退热药和复方感冒药不要同时服用,可能发生药物摄入过量甚至药物中毒。
- 物理降温如冰敷、擦浴可能引起孩子不适,对退热效果不大,不建议使用。
- 3个月以下小婴儿发热需要及时就诊评估病情。
- 对于存在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遗传代谢病、免疫缺陷病等的孩子一旦发热需要重视。
总结:
无论是冰水灌肠还是药物灌肠都是不可取的,不仅无处考证,而且违规。发热本身是无害的,学会正确面对发热,让孩子更安全,家长少担心。
@肿瘤科胡忠东医生@儿科医生青梅@儿保医生王丽波@儿内科詹清翠医生@陈庆华大夫@儿科医生郑启城@儿科高赛君医生@儿科梁洁芳医生@儿科医生孔娟娟@Ella金#健康科普大会##我要上##2019我的创作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