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草原的民族离开他们熟悉的环境,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不再需要担心水源干涸的问题,但面对着一个全新的问题:如何统治其他种族。

——阿诺德·汤因比

在欧亚大陆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多个盛极一时的由草原民族建立的大帝国。从匈奴到蒙古帝国再到帖木儿帝国,这些源于马背与弯刀的强大力量无不给世界以震撼,却又如流星般骤然陨落。但其中也有一个例外,不仅成功征服了半个欧洲,而且屹立于世界近六百年。它就是奥斯曼帝国。人们对奥斯曼帝国崛起的理解,大多集中在它的非凡武功。但是在战争之外,外交战略与统治之道对帝国的形成同样至关重要。本文即是以此入手,通过对奥斯曼帝国崛起初期的国家战略进行梳理,为大家搭建一个理解奥斯曼帝国成败的思路框架。

如历史上所有帝国一样,奥斯曼帝国在其漫长的岁月中也经历了崛起、巅峰和衰落三个不同阶段,每一个阶段之内也包括了多次反复和曲折。本文不可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的讲述奥斯曼帝国崛起的全过程,而是选择将在此过程中的三位主要君王,即奥尔汗、穆拉德一世和巴耶济德统治时期的战略作为主要的论述对象。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打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崛起过程中的国家战略)(1)

奥斯曼帝国的扩张进程

不同于以往的认识,奥斯曼人进入欧洲与其说是“打进去的”,说它是被欧洲“请进去的”或许更加恰当。1204年,十字军在东征的过程中,令人惊讶的洗劫了同样信仰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堡。这次浩劫不仅严重的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的实力,更为这个本已衰落的帝国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厄运。实际上,君士坦丁堡的不幸只是整个欧洲权力格局的一个缩影:天主教反对东正教、罗马人对抗希腊人、热那亚反对威尼斯、拜占庭帝国在巴尔干的统治也早已名存实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奥斯曼人最早作为雇佣军和制衡力量被“请”进了欧洲。

第一个成功利用这一情况的奥斯曼君主就是奥尔汗。14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高官约翰·坎塔库尊反对皇帝约翰·巴列奥略。为了在内战中对抗皇帝,坎塔库尊将女儿狄奥多拉嫁给奥尔汗,以此获得奥斯曼帝国军队的支持。奥斯曼军队成功的夺取了巴列奥略皇帝手中的大片地区并包围了君士坦丁堡,帮助坎塔库尊进入城市。随后坎塔库尊将自己的另一个女儿海伦嫁给了巴列奥略皇帝,自己则成为拜占庭帝国的“共治皇帝”。内战结束后,塞尔维亚成为坎塔库尊的心腹大患。塞尔维亚统治者斯泰凡·杜尚也曾想与奥尔汗联姻来争取奥斯曼帝国的支持。奥尔汗原本愿意接受塞尔维亚的联姻并派出使团前往塞尔维亚,但是使团中途被坎塔库尊截住。此后,奥尔汗认识到,塞尔维亚的目标是最终攻占君士坦丁堡,彻底取代拜占庭帝国,这一目标与奥斯曼帝国的目标完全一致。此时的奥斯曼帝国虽然采取的是相对保守的战略,但是夺取君士坦丁堡始终是其扩张计划的核心。因此,奥尔汗与塞尔维亚的合作也就此作罢。相反,他帮助坎塔库尊赶走了占据萨洛尼卡和马其顿海滨城市的塞尔维亚军队。

1352年,威尼斯和保加利亚联合起来支持上文提到的拜占庭皇帝巴列奥略。坎塔库尊再次求助于奥尔汗,并且许诺将达达尼尔海峡附近的加利波利半岛上的一座城堡送给奥尔汗。战争胜利后,奥尔汗派遣他的长子苏莱曼(不是著名的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历史上同名的皇族很多)前来接受。恰逢地震,苏莱曼迅速占领加利波利半岛,并将第一批亚洲移民迁入这里。就这样,奥尔汗巧妙地通过外交策略,使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站住了脚。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打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崛起过程中的国家战略)(2)

伟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

奥尔汗死后,他的幼子穆拉德继位,他就是伟大的穆拉德一世。在他父亲奥尔汗高超的外交运作的基础上,穆拉德一世开始更多的运用军事力量扩大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正如文章开篇引言中汤因比所说,如何统治新征服的领土成为摆在穆拉德一世面前更大的难题。事实上,比起赫赫战功,对帝国建立有效的统治或许是穆拉德一世更重要的成就。

实际上早在其祖父统治时期,奥斯曼人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对国家进行更稳定的统治。在最早攻占拜占庭帝国在亚洲的领土之后,奥斯曼人没有强迫当地的基督徒改变信仰,而是采取了一种在当时来说非常宽容的包容政策,努力实现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和睦相处。与之配套的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地分配制度。与欧洲的封建制不同,奥斯曼帝国的土地的所有权是归苏丹所有的,但是会分配给服兵役的穆斯林战士。这些土地面积很小且不可世袭,这样就保证了奥斯曼军队充足的兵源:要想获得土地就需要服兵役,只要服兵役就可以得到土地。基督徒不需要服兵役,因此也没有土地,但是却需要支付税金,因此基督徒要么自愿皈依伊斯兰,要么进入城市工作。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打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崛起过程中的国家战略)(3)

穆拉德一世

到了穆拉德一世统治时期,帝国的版图更大、基督徒人口更多、宗教和民族成分更加复杂多样,因此,对统治制度的完善的需求愈加迫切。遵循着前辈的开明政策,穆拉德一世同样对新征服的臣民采取宽容的政策。他将当地的士兵编入自己的军队,甚至仍旧由原来的指挥官统领。这些基督教士兵可以免除赋税并且获得分配的土地。根据奥斯曼帝国的法律,穆斯林战士对他的俘虏有绝对的所有权,但是只要俘虏宣布改信伊斯兰教就可以获得自由。此外,缴纳赎金也可以在不改变信仰的情况下恢复自由。对于女性俘虏,大多会成为奥斯曼军队战士们的妻妾。这一行为也使得奥斯曼人的血统更加多元,更加靠近欧洲。

想来也是巧合。历史很快就为我们的论述提供了一个反面佐证。1389年穆拉德一世遇刺身亡,他的长子巴耶济德一世在战场上继位。他继位后不久就将自己的弟弟雅库布用弓弦勒死,这开启了奥斯曼帝国为了稳定大位手足相残的传统。巴耶济德一世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但却不具备他父亲和祖父的沉着冷静和远见卓识。巴耶济德一世相继在亚洲和欧洲两端开疆扩土,但却没有完成稳定和同化工作。在欧洲,巴耶济德一世也开始过上了奢华的生活。不幸的是,几乎在奥斯曼帝国扩张的同时,在中亚地区崛起了另一个帝国——帖木儿帝国。原本同为伊斯兰国家,帖木儿希望与奥斯曼帝国分治世界,至少暂时是这样,同时也可以将奥斯曼帝国作为自己与欧洲之间的缓冲带。帖木儿帝国的战略目标是西亚南部,而奥斯曼帝国的核心目标是君士坦丁堡和巴尔干,不同的战略方向也可以保证二者之间达成一定的共识。可惜巴耶济德一世看不到这些,他无法容忍另一个和自己一样强大的统治者存在。最终,帖木儿俘虏了巴耶济德一世。在巴耶济德一世和帖木儿相继去世之后,各自的帝国也分崩离析。不幸中的万幸是,在奥斯曼帝国的内战中,崛起了另一位伟大的苏丹——穆罕默德一世——最终拯救了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打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崛起过程中的国家战略)(4)

巴耶济德一世被俘

在梳理了上述史实之后,让我们开始更一般化的分析。总的来说,不同于传统的游牧民族,奥斯曼帝国在扩张过程中的核心战略可以总结为:利用矛盾,逐步蚕食,吸收同化,步步为营。正如前文所述,在第一阶段,奥尔汗利用拜占庭帝国的内部矛盾,迎娶坎塔库尊的女儿,成为拜占庭一位共治皇帝的女婿和另一位共治皇帝的连襟,在欧洲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认可。同样利用拜占庭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战争,占领加里波利半岛,终于使奥斯曼帝国在欧洲获得了立足点。在第二阶段,穆拉德一世依靠自己的赫赫战功,占领了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领土。在领土扩张的同时,同化和统治政策立即跟上,不仅稳定了新占领地区,而且获得了更加充足的兵源。战争之外,外交策略和统治之道奠定了奥斯曼帝国日后走向鼎盛的坚实根基。奥斯曼帝国本身也开始从游牧部落向定居生活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