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成语叫富贵寿考,意思是说一个人升官发财又长寿,出处源于唐代名将郭子仪。但是,郭子仪毕竟生逢乱世,他的功名就来自平定“安史之乱”。国家陷入战乱,个人的幸福感也会大大折扣的。

在唐朝诗人中,能担得起富贵寿考的人,唯有贺知章。

68岁老人自创诗(86岁老人写了首充满情趣的小诗)(1)

贺知章是越州人,状元出身,官至秘书谏监、太子宾客,一生仕途顺利。他生于贞观晚期,卒于“开元盛世”,时代的鼎盛与个人的荣耀交相辉映,真是令人羡慕。死时86岁,这在今天也算是高寿了。

天宝三年,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亲笔题诗道别,皇太子携文武百官送到长安城外,真是非同寻常的礼遇。富贵之极的贺知章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写下了这首传唱千年的好诗。

68岁老人自创诗(86岁老人写了首充满情趣的小诗)(2)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所谓“回乡偶书”,就是回到家乡信笔写下的诗。贺知章36岁中进士,从此离开故乡,在京城做官为宦。再次归来,已经86岁高龄,中间是整整半个世纪啊!同一条道路上的一来一回,时间已经过去了50年。这不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吗?对于一个耄耋老人,36岁也称得上是“少小”。

68岁老人自创诗(86岁老人写了首充满情趣的小诗)(3)

少小离家,老大归来,不变的是乡音。即使在京城50年,仍操着口越州的乡音。乡音是自己越州人的标记,是自己对越州人身份的深深的认同。

少小离家,老大归来,变化的是容颜。当年离开时还是风华正茂,如今归来已经是鬓发萧疏。

这变与不变背后包含着诗人的忐忑和深情:这么多年,我从没有过忘记家乡,家乡还能记得我吗?家乡还能认出我吗?

走在通往家乡的道路上,看着熟悉而又陌生的风景,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68岁老人自创诗(86岁老人写了首充满情趣的小诗)(4)

正当诗人想着家乡还能认出自己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几个孩子突然出现在道路上,看着眼生的老翁,他们猜想一定是外乡人吧,便脱口而问,客人您是从哪来的呀?孩子的信口一问,是那么天真,那么轻松,但却引起诗人的内心情感的波澜,是那么复杂,那么沉重。

自己在京城五十年,都以越州人自居,常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伤感。如今回到故乡,觉得这是落叶归根,却被故乡的新一代当做客人。在京城是越州人,在越州是京城人,融不进的京城,回不去的越州,永远摆脱不了客人的身份和心态,这不就是古往今来代代游子的感慨吗?

68岁老人自创诗(86岁老人写了首充满情趣的小诗)(5)

这首诗是写诗人回乡的感受,显然诗的主体是诗人自己。但是,诗人却没有通篇去写自己的所见、所感,而是借助了儿童——借儿童的活力衬托自己的衰老;借儿童的欢笑衬托自己的悲哀;借儿童的无心问话衬托自己的无言以对,这就是背面敷粉,更有打动人的力量。全诗在有问无答中戛然而止,却更余音袅袅,回味悠长。

68岁老人自创诗(86岁老人写了首充满情趣的小诗)(6)

50年荣归故里,86岁衣锦还乡,不写皇恩浩荡,不写家乡变化,不写家乡与京城的差异。他就和普通游子一样,体味着属于游子的复杂心情。借儿童欢乐的一问一笔带过,不急不缓,含蓄隽永,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就是这首诗的朴素和委婉,这就是贺知章的通达和超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