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次中科院动物所的科研人员去野外科学考察,主要目的是对青藏高原农牧区昆虫资源进行调查,全程15600多公里,历时75天。在此,我们邀请科考队员将亲身经历分四期,给大家讲述科考的内容和所见所闻。

阿里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部、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西南和西部靠喜马拉雅山脉西段,与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接壤,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之屋脊”、“世界第三极”、“生命之禁区”。

这次科学考察我们选择普兰县、札达县、日土县为考察的重点区域。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1)

帕羊-普兰的路上,“伸手”就能碰到天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2)

天上阿里欢迎您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3)

普兰全景——远远望去,一片生机盎然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4)

札达土林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5)

日土县——气候干旱,高寒缺氧

阿里地区-普兰县

普兰县隶属于阿里地区,是中国、印度及尼泊尔三国的交界之处,地处马甲藏布流域,有典型的山地灌丛草原景观,是一个半农牧县,青稞和油菜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是阿里地区的粮油生产大县。相比于前几年,普兰县城的变化比较大,从进城时候路两边的树就能感受到普兰的变化。在进城的路两边都种上了杨树,在这片干得感觉要起火的净土上让树茁壮成长真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6)

拉昂措旁的追蜂人(海拔4575m)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7)

普兰县路两旁的杨树——“生命之树”

我们此次在普兰县的考察时间为2020年7月17日-7月19日,共计3天,主要考察地点主要为普兰村和赤德村的农牧交错带区域。这个时候油菜花开得正盛,田埂上斜茎黄芪开得正盛,采集方法主要为黄盘诱集和网扫。

7月中旬普兰的早晨气温有点低,太阳出来的也比较晚,到了中午12点开始,烈日的暴晒让你切身体会到高海拔的热情,并且无处可躲。我们一般早上9点半左右出门,找好地方,放好黄盘,等温度升高。大概11点半左右,温度开始慢慢升高,熊蜂、切叶蜂、地蜂开始出来觅食。在这边工作的一个好处就是,开花的植物相对比较集中,所以就不用走很远的路去寻找,“守花待蜂”便是我们的常态。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8)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9)

农田边放置黄盘

除了工作,这趟普兰之行还有意外的惊喜。到普兰的第二天,机缘巧合再次见到了去年那个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小男孩,我们给他的面包,他都要拿回家给弟弟妹妹们吃,我们告诉他这个你先吃,我们还有面包,你可以带回去给弟弟妹妹们吃之后,他才吃了那个面包。而去年他怀里抱的那个小男孩已经可以拿着网子帮我采集虫子了。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10)

2019年初次见面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11)

今年的帅气小伙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12)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13)

新晋采集小能手(采集我们是专业的)

札达县

2020年7月20日早上8点半,我们从普兰县出发前往阿里地区札达县,下午5点到达札达县,入住先施宾馆。札达县地处西藏西部,象泉河流域,北部、西部、南部与印度接壤。该地区属于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冬寒夏凉,空气稀薄,干燥多风,平均海拔4000m以上。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14)

札达土林——高低错落、千姿百态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15)

象泉河谷景象

我们在札达县的工作时间为2020年7月20-22日,共计工作3天,感觉札达比普兰更加干旱。水源地附近的河流近乎干涸,仅有的柽柳也没有开花,在河套仅看到为数不多的大蓟和黄木樨,但是上面却吸引了很多的切叶蜂和黄斑蜂。我们在离县城6公里处的河套区域放置了黄盘,但是效果不是很好,盲扫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只能盯着花,等待蜂来。

21日上午前往古格王朝方向工作,见识“西藏之西”,古格王朝曾经的灿烂辉煌,故事已成历史,此刻这里风静雪息,废墟以其独特的悲怆和浪漫在向人们展示着这里曾经让人无法忽视的辉煌。除了见识到古格王朝曾经的壮丽辉煌,我们在这附近也看到了札达植被最多的地方,大片的苜蓿和黄木樨,看到很多的切叶蜂和黄斑蜂在这里活动,也见到了栖息在这里的黑颈鹤。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16)

土林中一抹鲜艳的绿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17)

古格王朝遗址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18)

河谷里放置黄盘的小吴哥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19)

高海拔的工作让人有点吃不消,需要给身体一点补给

和很多的野外工作者一样,从开始野外工作的那天起,我们就把午饭“戒了”。正常中午都是带点面包和饼干,条件好的时候可以买点馒头和榨菜或者老干妈,相比于饼干和零食,馒头是最豪华的午餐。不存在吃饱一说,肚子不叫就算是吃好了。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20)

古格王朝附近最“靓”的花(草木樨)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21)

烈日暴晒,需尽快处理标本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22)

札达县转点日土的路上——大雪天偶遇野山羊

阿里地区-日土县

2020年7月23日早上9点从札达县出发,前往阿里地区日土县。日土县地貌类型属高原湖盆区,喀喇昆仑崇山峻岭和岗底斯山支脉横穿全境,平均海拔4300米,高寒缺氧,气候干旱。我们在日土共计工作2天,主要去了多玛村和日土村,期间日土县科技局邓局长给予我们很多帮助。

在日土的那几天,天亮得很晚,大概8点左右太阳才出来,气温也只有5-6度左右,再加上干旱的气候,也让我们的寻蜂之旅比之前困难许多。而且我们到日土的时候,新疆出现了疫情,日土县城进出城都管控地比较严格。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也不是全无收获。在多玛村附近发现一些贴地开的小紫花,在这附近看到飞得很快的熊蜂,数量不是很多。

2020年7月25日,我们结束日土的工作,返回狮泉河镇。狮泉河镇也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干旱,寻觅很久终于远远地看到了一片柽柳,当我们满怀信心地跑到跟前的时候发现柽柳已经开败,我们无功而返。

2020年7月26日,我们基本结束今年的西藏科考工作,准备回京。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23)

班公湖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24)

多玛村-G219(新藏公路)进藏第一村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25)

多玛村采集生境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26)

日土村采集生境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27)

采集小分队与日土县科技局邓局长合影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28)

远眺狮泉河镇全景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29)

小吴哥在检查车况(长途跋涉,它是我们最大的功臣)

阿里科考总结:

日喀则地区考察的时间为2020年7月17日-7月26日,考察点主要涉及普兰县、 札达县以及日土县,共计采集标本15800余号,以昆虫为主。

回程路上:

2020年7月26日,结束阿里地区科学考察,早上从狮泉河镇出发,踏上归途。我们沿G317、G109(北线)回京(狮泉河-革吉-尼玛-改则-安多),途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藏羚羊、野山羊、藏野驴、秃鹫等野生动物,看天路、蓝天、白云、看一措又一措,感受到越来越充沛的氧气以及逐渐升高的温度,开始过今年的夏天。

历时6天,于2020年7月31日中午顺利到达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至此结束为期75天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青藏高原农牧昆虫资源调查与可持续利用评估”野外考察任务。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30)

落日余晖(尼玛县)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31)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32)

唐古拉山口偶遇大冰雹

青藏之旅怎么看到雪山 世界屋脊之屋脊(33)

再到沱沱河

写在最后:

在西藏工作的每一天都坚持记录一点东西,在开始写工作日志的第一天,我写了一个写在开始,是听说即将参加超长时间的高原工作的时候,对自己的鞭策和鼓励,更是给自己的加油打气,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到最后,不负老师的期许。

今年是我第四次进藏参加西藏科学考察,但这次是我这四年来参加的时间最长的一次,同时也是人数最少的一次,全程只有三个人(其他人因为北京疫情无法参加)。最后顺利回到北京,虽然中间过程比较艰辛,但最终三人坚持走完全程,完成为期75天的高原工作。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在高原上最艰苦最难受的时候,什么都能坚持下去。

切实的变化发生在这片土地,也发生在我的身上,这也将是我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墨脱县的格当乡,一天之中见到了4条蛇,还有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喝饱偷偷溜走的蚂蟥以及无孔不入的“小咬”和蚊子,感觉每一天都在刷新大家的认知。当然还有在高海拔带来的身体上的不适应,我们经常开玩笑说高海拔工作的一天,从流鼻血开始。尽管条件艰苦,但是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好像越来越深,我们就是那群嘴上说着以后打死也不来了,但是如果下次没有你,你反倒觉得为什么不让我去了,心里还会不舒服。不管是欢乐的还是艰苦的时光,我们每一个队员都在用心感受这段特殊的青藏高原经历,也是我们人生中宝贵的经历之一。

最后感谢我们的每一位队员,感谢坚持到最后的队员,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中完成了此次科学考察任务,感谢所有给与我们帮助的老师和同学。

本期主要出场人物:

张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本次科考故事的讲述者。

小吴哥:吴清涛,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助理。

李老师:李宏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助理。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