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是封建官吏群体中的独特存在,被历史学家黄仁宇称为一个“古怪的模范官僚”他35岁中举,44岁才当上知县,73岁死于任上,从政近30年,既充满美誉,又饱受非议其受争议的两极化程度,可以说世所罕见民间称之为“海青天”,老百姓在其到任时热烈欢呼,离任时呼泣挽留;官场内却视之为“怪物”,或避之不及,或暗施冷箭;后人对他褒贬不一,但敬而远之的居多,作为偶像效仿的极少,甚至被贴上“变态狂”“偏执狂”的标签你到百度上搜索海瑞,有许多词条自动显现,“海瑞很讨厌”“海瑞让人讨厌”“讨厌海瑞”“海瑞有没有朋友”“海瑞就是一个变态”,等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海瑞真实面目:让我们揭掉海瑞脸上的4张假面具?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海瑞真实面目:让我们揭掉海瑞脸上的4张假面具

海瑞真实面目:让我们揭掉海瑞脸上的4张假面具

海瑞,是封建官吏群体中的独特存在,被历史学家黄仁宇称为一个“古怪的模范官僚”。他35岁中举,44岁才当上知县,73岁死于任上,从政近30年,既充满美誉,又饱受非议。其受争议的两极化程度,可以说世所罕见。民间称之为“海青天”,老百姓在其到任时热烈欢呼,离任时呼泣挽留;官场内却视之为“怪物”,或避之不及,或暗施冷箭;后人对他褒贬不一,但敬而远之的居多,作为偶像效仿的极少,甚至被贴上“变态狂”“偏执狂”的标签。你到百度上搜索海瑞,有许多词条自动显现,“海瑞很讨厌”“海瑞让人讨厌”“讨厌海瑞”“海瑞有没有朋友”“海瑞就是一个变态”,等等。

海瑞具体长什么样,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但在几乎所有人脑海中留下的面孔,就是一张始终板着、不苟言笑的面孔。至于这张面孔上有没有眼睛、鼻子和嘴巴,眼睛、鼻子和嘴巴分别长得是什么样子的,似乎并不重要了。

这是一张严重戏剧化的脸谱。

如同当年的包拯,大家一想到他就是一张漆黑漆黑的脸孔。后人为体现他性格中亲和的一面,给他额头上画了一个月牙,杜撰了他贫穷时的若干民间传说。但是海瑞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张古板严肃的面孔,还有后人给他戴上的诸多假面具。

01 大明王朝纪检委?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海瑞的小文,褒扬他的高尚品行。有个网友评论说:“海瑞这个人太直,做纪检委合适,其他工作都不合适。”我刚为海瑞解释了两句,这位网友又进而补充说:“过刚则易折,轴不是理由,做大事的人都以达成目的为目标,不论手段。包公正直不?他有的时候还用点手段呢!所谓忠臣就是要比奸臣更聪明才能压下奸臣,成就事业,光有个清名有啥用?”

我明白这位网友的意思,在他们的眼里,海瑞就是一个除自身严格要求并对他人要求严格之外,只是一个笨傻笨傻、毫无手段的书生而已。

历史上的海瑞,并非这位网友想像中这么简单。

首先,海瑞确实堪称清廉模范。他任淳安知县时,穿布袍吃糙米,让老仆种蔬菜自给。为他的老母亲庆八十大寿,也因为家无余财,只能“市二斤肉”庆贺。后来官做大了,也未改初心操守,甚至连政敌和不喜欢他的官员也都钦服。

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国事,因为不喜欢海瑞,就派遣御史去察看海瑞是否廉洁。当时的海瑞早已罢官僻居,御史只能到山中看望,却看到海瑞饭食简单,“居舍萧然”,便感动叹息地走了。海瑞一生没有儿子,73岁时在任职期间去世,死的时候只能由同僚朋友聚金为敛。但他去世之时,“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海瑞清廉的声名日渐形成强大的威慑,以至于在他辖境内,贪墨的官吏有很多自己辞职离任了。那些“朱门酒肉臭”的人家,听说海瑞来巡抚应天,把自己家的朱漆大门都染黑了。监管江南地区织造行业的太监们,平时倚仗皇宫的威势,奢侈纵欲花天酒地,海瑞来了,他们也减少车马舆从低调行事了。

其次,海瑞以实际能力见长,并不是死读书的人。

明朝科举的八股文考试,海瑞屡试不第,到35岁才中举人,次年入京参加会试,并写下《平黎策》,针对海南黎患不绝的现状,提出开通十字道路,设县所城池,中峙参将府兵备道等建议,史书的评价是“识者壮之”,可惜不被当朝重视,连续3次会试落榜,年近40岁的海瑞遂放弃科举考试。

海瑞主政一方时,不仅是整肃吏治,力倡清廉之风,而且做了许多实事。这里就那个网友说的“大事”,仅举两例说明。

海瑞在做应天巡抚时的贡献,《明史》里只有一句话:“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但对当地民众而言,这句话的意义非同小可。

当时,太湖很多年水道不畅,每下大雨,对周围和下游民众就是生灵涂炭。“要开吴淞江,除是海龙王”。这是当地流传的一句民谣。可见,疏浚河道比登天还难,既有地理和工程上的难度,还有当地多年官场腐败以及治理经费不足的原因。永乐年间就有人试图治理吴淞江,但因治理费用“浩大”而不了了之。后来,不少官员也都知难而退或半途而废。

海瑞上任那年,又遇上江南水灾,他迎难而上,“毅然而以身任之”,亲自视察吴淞江、走访当地百姓,判断“黄浦夺淞”趋势无法逆转,确立“由黄浦入海”方针,并招募饥民、以工代赈,委派上海知县张嵿测量河道、制定方案。工程开始后,他不辞辛苦,亲自复查,两个月内就开疏了80里的河道,使13万饥民度过了饥荒。一个曾被他打击的大地主何良俊由衷地赞叹:“非海公肯担当,安能了此一大事哉!”

除此之外,海瑞还疏浚了白茆河、嘉定县夏家口、吴江县长桥、长洲县宝带桥等地,他顶着江南地主集团的压力,办成了这些事,从此“年谷丰登,吴民总赖,乐利无穷”。

海瑞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并非张居正首创。早在嘉靖年间,就有一些官员打算推行一条鞭法,后因触犯官僚地主和部分官员的利益,官吏徇私舞弊,摊派有增无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纵然上面初衷是好的,但最后却成为民众的沉重负担,而推行不下去。

海瑞上任后,准确地抓住徭役和各种加派这个要害问题。他颁发《督抚条约》,以雷霆手段压减百姓负担。史书记载:隆庆四年,长洲县徭役银减了九千六百八十八两,吴县减了九千七百五十三两。为照顾无地少地百姓,海瑞把一条鞭法编银的比例调整为“田粮占四分之三,人丁占四分之一”,极大减少了贫民负担,而把负担转移到那些大地主头上。此举遭到地主阶层抵制,原阁老徐阶专门写信责问海瑞。但海瑞不为所动,顶着巨大压力强势推行新政,“从此役无偏累,人始知有种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买田,乡间贫民始不肯轻弃其田矣。”

其实,海瑞并不非常认同一条鞭法,他在写给嘉靖的《治安疏》中盼望“复屯盐本色以裕边储”,恢复洪武时期旧制度。但海瑞又有识时务的一面,尽管内心不认为一条鞭法是长久之策,却认同一条鞭法短期内的效用,他在兴国和应天任职时,都推行了一条鞭法。

海瑞,仅有此两功勋,足以青史留名。说海瑞“光有个清名有啥用?”,对他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正的。

海瑞在吴地任巡抚只有短短的半年,在被劾离任时,百姓遮道相拦,家家绘像祀之。只是封建官场整体上贪污盛行,清正廉洁显得那么稀缺,身为能臣干吏的海瑞,总不及他的刚正不阿和清正廉洁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深刻。

有人在网上说:“海瑞一生清廉没能挽救大明,张居正半生贪腐却主导了万历中兴。“

这话更是扯淡。

凭什么要海瑞去挽救大明?张居正能挽救大明吗?谁能挽救大明?另外,海瑞与张居正不能简单相比。因为张居正从政的起点很高,在嘉靖年间入阁和成为万历皇帝老师这两个经历,是他施展抱负的重要契机和条件,否则不可能做出后世的功业。海瑞呢?中年入仕,从基层干起,步步维艰,怎么去挽救大明?另外,假如把张居正放到海瑞的起点位置,未必能做出海瑞这样的功业!

02 封建卫道士?

我发的那篇小文后面,有人评论说:“海瑞女儿不小心被男人碰了一下,他就把女儿杀了。他活的不累?”这个事儿,倒是第一次听说,很可能是这位网友记错了,随便说的。

后世流传下来的关于海瑞的故事,确有一个“杀女”的故事。故事说,海瑞家里清贫。一天,他看见五岁的女儿吃一个糕饼,就问糕饼是哪来的。当得知是某个仆人给的时,海瑞大怒道:“一个好女子,怎能随便接受陌生男人的东西呢?只有你饿死了,才是我海瑞的女儿!”他的女儿从此吓得啼哭不止,不喝也不吃,家里人怎么哄她劝她也没有用,七天之后终于饿死了。

在这个故事中,海瑞是一个标准的封建伦理和程朱理学的坚定维护者,成了鲁迅先生笔下吃人的礼教的卫道士。

不过,海瑞饿死女儿这个故事,过于荒谬,一看就知道是个谣言。首先《明史•海瑞传》不过两三百字,对此只字未提,其他正史也未见记载。而海瑞在世时,民间并没有这样的说法流传。海瑞死后,明末姚叔祥的野史《见只编》中才首次出现,很有可能是某些人对海瑞的诋毁和抹黑。

更重要的是,海瑞是程朱理学的坚定批判者,他对心学创立者陆九渊极为尊崇,思想亦以陆九渊的学说为根本,认为万物唯心,心外无物。海瑞曾大力批判程朱理学,曾说:朱熹虽然读书很多,但所学“支离破碎”,后人师从朱熹,就更不如了。

海瑞坚决反对程颐所提出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节烈观。他的妻子许氏,因为没有生儿子,与海母之间婆媳矛盾突出,海瑞就与其离婚,并劝其改嫁,还借钱为其办嫁妆。海瑞在淳安知县任上时,禁止民间溺杀女婴的陋习。他当上应天巡抚后,又鼓励辖区内寡妇改嫁。一个鼓励妇女改嫁,批判程朱的海瑞会怎么会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吗?至于因为女儿吃了别人的东西,就逼自己的女儿饿死,就更加荒诞离奇、不值一驳了。

如果说海瑞在这方面缺陷的话,那就是有些“愚孝”。海瑞三代单传,幼年丧父,是他的母亲谢氏把他艰难拉扯大,因此海瑞对他的母亲非常孝顺,基本上是言听计从。

海瑞共娶过3个妻子。前两个妻子都被因没有生儿子,与海瑞母亲关系不好被中途休掉,第三个妻子为海瑞生了个儿子,可惜儿子幼年夭折,本人也中年病逝。

海瑞母亲是个有争议的母亲,她对海瑞严格要求,培养出了一个“海青天”,却把儿子看得很死,一辈子把他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成年后有时还轻拍儿子入睡,而且有着顽固的传宗接代思想,给儿子和媳妇制造了痛苦的生活悲剧。从某种角度说,她是个好母亲,但也是个恶婆婆。这也是海瑞家庭生活悲剧的源头所在。

但是,到了最后,海瑞年届七十时还纳了一个妾,就为了给自己生个儿子,为海家留个后。这时海母早已去世,不会再逼海瑞了,纳妾生子应该是海瑞自己的想法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念头已经深扎海瑞心中了。

03 不会当官的书呆子?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也有许多人说海瑞太愚,书呆子一个,不会当官。真的是这样吗?

海瑞44岁才入仕途,从七品知县做到到正二品官员,用世俗的观点看,那是相当高效。说他不会当官的人,无非是说他当上官之后,不懂圆融,不懂变通,没有把官场效益最大化而已。但是,要知道,官场有效益,官场也有风险。很多时候,追求官场效益最大化, 也是在追求官场风险最大化。

我有一个朋友,为人很正直,也很自律,在本地公务员系统发展得不错,但在某个职务上好多年了,一直没有动。有一次吃饭,我和他聊起这个话题。他说了一番话,让我大开眼界。

他说:走入官场,一定不要过于扭曲自己,把自己保持在本色附近区域,最有效益,也最为安全。

他给我举电信诈骗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电信骗子的普通话很差,但他们却以自己蹩脚的普通话,可以很快筛选出在其能力范围内能够骗到的人,然后重点投入精力诈骗,很容易成功。

他说,其实,在官场也有这样的“低线筛选法”。你坚持按照自己的本色去做官,尽管可能最终当不了太大的官,但却是效益最大化的方案。因为,如果你能继续做下去的话,说明大环境能接受你,你不仅还有上升的空间,而且活得不累;如果你做不下去,也不要沮丧,因为这也是件好事,这说明官场不适合你,趁早选择别的路,找到新的人生寄托。假如在你在做不下去的时候,非要扭曲自己、勉强自己,就会逐渐迷失自我,走上一条不归路。

他说,他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本来不当官也可以生活得很好,起码是衣食无忧安享天伦,但直奔南墙不回头,最终或身心俱疲,或锒铛入狱。

回头再看海瑞,在仕途起步很晚,毫无优势而言,但他并没有把精力放在投机钻营上,而是以磊磊初心回报社会,并始终坚持自己做人处事的原则,不扭曲,不迁就,不为物欲动心,不为非议分神,快意人生,尽展所学,无非生活清苦一些罢了,在封建社会险恶的官场中善始善终,留名青史,对比被抄家灭门的严嵩、严世蕃父子,甚至对比生前荣光、死后被抄家的张居正,这难道不是一种人生成功吗?这难道不是一种成熟的当官方式吗?

04 装腔作势的假正经?

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等人也说他“大忠似伪”“以博直名“,后人说他“清流误国”“蠢直”,等等。在互联网上有很多人说海瑞“装”“假正经”。还有的网友说:这么装,不累吗?

我在回复一个网友说海瑞“装”时,是这么写的:“你装一年试试?你装三十年试试?”

海瑞为官三十年,始终这么要求自己并这么做,谁能装得出来?!

海瑞,实际上就是古代儒家士人的标准形象,就是“以天下为己任”“以黎民苍生为念”“君子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崇高精神文化的自然投射。

当代人广泛传诵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不教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都是这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接续、一脉相承。

但是,在有些人的脑子里:高尚无私,就是装;洁身自好,就是图名;不怕牺牲,不是弱智,就是被洗脑了;英雄模范?肯定是假的、编造的。

大街上扶起摔倒老人的人遭受的误解是,“如果不是你弄倒的,你为什么要扶?” 海瑞遭受的误解是,“如果你不是装的,怎么会比我们高尚那么多?”

狗看到一个骨头,会拼命地去抢。它不明白老虎为什么不去抢,不知道骨头的美味吗?肯定知道,又不去抢,就是在“装”。一个乞丐看到一个大学生为了读书连饭都不吃,很难理解,只能解释为“装”,文化人嘛,都是鼻孔里插大葱。我们用燕雀的目光去评判鸿鹄,当然会觉得它们太傻,不懂生活,周围到处都是吃的,没事儿飞那么远,搞得那么辛苦干嘛呢?!

我们中国人好像有一个习惯性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宽恕原谅那些大奸大恶之人,而热衷于对高尚勇敢的人吹毛求疵,找到他们身上的问题,然后以一种上帝的视角和口吻任意批评指责,上纲上线,通过贬低这些不凡的人,来显示自己的不凡。

我们看懂了海瑞,也就看懂了岳飞、文天祥,看懂了黄继光、董存瑞、雷锋,也就看懂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众多高尚和勇敢的英雄人物。

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像北岛诗中说的那样,“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个社会必将走向消亡。

这个社会的向前发展,主要有赖于那些勇敢和高尚的人,而不是那些怯懦和卑俗的人。

无论我们承认不承认自己的怯懦和卑俗,且请永远尊重那些勇敢和高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