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唐高宗李治影视照
文|大秦之歌要说起今年最火爆的电视剧,非《长安十二时辰》莫属。这部剧第一次全景式地把盛唐社会的全貌展现在观众面前,上至帝王宫廷,下至普通老百姓,各种社会群体的生活细节都铺排在电视剧里,让人们对盛唐时代多元化的社会生活方式一览无余。这里面,最激动人心的场景恐怕就是许鹤子在上元节上的精彩歌舞表演了,让几乎所有参加上元节活动的游客激动不已,高呼“许鹤子……许鹤子……”,把整个电视就推向高潮。也让观众对唐代乐舞有了直观印象。
《长安十二时辰》里许鹤子所表演的歌舞,场面宏大,衣装华美,人们如醉如痴,把盛唐乐舞的雍容华贵展现的淋漓尽致,让人们惊叹于唐代生活的精美和奢侈。
舞蹈在我门国家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距今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有了用肢体和音乐表达情感的诉求。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舞蹈随着人们生活环境、条件和水平的发展,也得到不断演变和发展。尤其进入盛唐之后,长安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盛世长安的包容开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在乐舞的发展上,也越来越多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乐舞精华,多元化的文化融合催生了盛唐精彩纷呈的乐舞文化。
图1|唐太宗李世民影视照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我们看到圣人唐玄宗就是一个乐舞高手,他自己不但精通诗歌创作,而且对乐律也颇有造诣,是唐代乐舞领域的大家。他还发起了有官方背景的上元节庆典活动,一年一度举办一次,并从中选拔出在乐舞方面有独特魅力的人一起和他互动。有了皇帝的重视和参与,唐代乐舞的发展一日千里,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内容和乐趣。
唐代也是第一个以官方的名义,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前朝、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乐舞进行收集、改编、补充和整理,并在太常寺和宫廷里进行编排,大规模对舞蹈艺术进行整理编创,并在朝堂之上经常性研究、编演,对于杰出的舞蹈编演曲目进行重奖。这些举措都让唐代乐舞取得了长足发展,是中国舞蹈历史发展最鼎盛的一个时期。唐代舞蹈编演的过程里,不但积极吸收外国、少数民族的乐舞精华,还创造性的编创中华民族特色的乐舞,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盛唐乐舞名单里,除了我们熟悉的《上元舞》,还有《七德舞》、《九功舞》,这三个舞蹈被称为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舞蹈,是唐代舞蹈的三大代表作。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三大舞蹈,并通过这三大舞蹈了解一下唐代乐舞的艺术成就和发展历程。
在《新唐书·礼乐志》里记载:“《七德舞》者,本名《秦王破阵乐》。太宗为秦王,破刘武周,军中相与作《秦王破阵乐》曲。积极为,宴会比奏之。”同样,在《旧唐书·音乐志》里也有这样的记载:“太宗为秦王时,征伐四方,人间歌谣《秦王破阵月》之曲。”
图2|唐太宗李世民影视照
由此可见,秦王李世明在大唐立国之初,领兵征战四方,荡平天下之时,就让人作了《秦王破阵乐》之曲,由此一直流传,成为唐代三大乐舞之一。古代人行军打仗,都会带一些鼓、钹、号角等乐器,主要作用有几个方面,一是在排兵布阵时用于军队之间的相互联系;二是用于营地警戒及紧急集合;三是在战斗进行时,往往通过击鼓、号角等形式鼓舞士气;四是军队打仗胜利,凯旋而归时奏乐表示开心高兴。
秦王李世民是一个马上皇帝,唐朝的天下可以说多一半是他打下来的。李世民能文能武,文武全才,他应该明白在军队行军打仗时,乐舞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所以才命人作了《秦王破阵乐》之曲,让这首激励士气的乐曲伴随在他的军旅生涯中。人们常说,音乐是一种富有魔力的声音,《秦王破阵乐》的产生,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唐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给唐军的血液里注入了制敌取胜的活力。
李世民即位之后,提升了《秦王破阵乐》的规格,把这种流行于自己军队的乐曲正式提升为皇家礼乐,并更名为《七德舞》,把演奏这首乐曲的人数提高到一百二十人。李世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和所有大臣知道,过去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现在虽然建国了,但不要忘记过去艰苦的努力和付出,不要忘本,持续保持再接再厉的精神,这才是社稷发展的动力。
图3|唐太宗李世民《秦王破阵乐》图
为此,他还命人制作了《破阵舞图》,但此时的《七德舞》已经成为皇家礼乐,它的军乐属性已经大不如以前。过去的《秦王破阵乐》由军人演奏,又在战阵之中,所以气概自然不凡,大有激荡人心的乐力,但现在的《七德舞》都是有专业的乐工伶人演奏,多了一些庙堂典雅之味,少了战场肃杀气息,有了娱乐的成分在里面。但这首舞曲所表现的尚武精神,上阵杀敌的主题并没有改变。
纵观唐太宗一生,从十九岁起兵争夺天下开始,他一直领兵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在沙场上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可以说身经百战。唐朝建立之后,又深陷储君的争夺战之中,作为秦王的他本无缘帝位,但最终果断发动玄武门政变,成为大唐帝国的第二任皇帝。期间经历的风险、艰难他深有体会。所以即位之后。他始终不忘武备,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又远征突厥,东征高丽,西平吐谷浑,北伐薛延陀,军事斗争从未中断。
正是有了唐太宗的努力,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朝在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帝国,最繁华的东方世界。
唐太宗即位之后,经常会去他诞生的庆善宫走走,对这个地方充满了怀念之情。贞观六年(公元633年),他在庆善宫里宴请群臣,兴高采烈之时诗兴大发,于是当场亲笔赋诗十韵。这首诗被当时的起居郎吕才以御制诗等于乐府,并配上管弦,作成《功成庆善乐》之曲,取名《九功舞》,与《七德舞》一起演奏,尤其在国家、皇室有重大庆典的时候,《九功舞》就成为指定曲目。
图4|唐代贵族乐舞图
《旧唐书·音乐志》这样记载:“于是起居郎吕才以御制诗于乐府,被之管弦,名为《功成庆善乐》之曲,令童儿八佾,皆进德冠,紫袴褶,为《九功》之舞。冬至享宴,及国有大庆,与《七德》之舞偕奏于庭。”《九功舞》成为仅次于《七德舞》的唐代第二大舞曲。
按照唐代史学家的观点,《七德舞》传达的是一种尚武精神,而《九功舞》则体现了以文治国的理念。唐朝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基本实现了天下安定的大好局面,军事斗争已经不再是中央政府的中心任务,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和繁荣文化成为唐王朝的主要工作。
《九功舞》不但在主题思想方面与《七德舞》不同,而且它的艺术形式、表演方式也与《七德舞》有所不同,它的舞者只有六十四人,人数基本上是《七德舞》的一半。另外舞者的衣装也以华丽色调为主,体现了初唐时期的社会繁华。音调以西凉乐为主,舒缓娴雅,也与《七德舞》的擂鼓征战大有不同。
图5|敦煌壁画里唐人的乐舞壁画
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后,一度下令把《七德舞》和《九功舞》废止,不让在朝廷里演奏。他的理由是《七德舞》的画面他不忍观看,《九功舞》也不是雅乐,没有必要再演下去。但宫廷不能没有舞乐,显得也没有生活情调和气氛。于是,唐高宗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亲自编创了《上元舞》。上元是唐高宗的年号,用年号做乐舞名,显示出唐高宗自己独创乐曲的个人所好。
《上元舞》的舞者有一百八十多人,舞者的服饰有五种颜色,象征五元之气。整个《上元舞》有十二个乐段,分别是《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分》、《九宫》、《十洲》、《得一》、《庆云》。这十二个乐段相互演奏起来如行云流水,非常连贯。场景也非常宏大,很有震撼力。
《上元舞》是和平年代的一种乐舞,而且有浓重的道家色彩在里面,所以,从唐高宗开始,一直到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时期,它都是帝王们宴饮娱乐、庆典过节时必奏的一个舞曲。
图6|电视剧《十二时辰》里许鹤子演出影视照
《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虽是唐代最有影响力的三大乐曲,但各有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曲名有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各自命运自然不同。但其艺术魅力却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绽放出新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