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崇寒

一般认为,现存最早的杜诗为其开元二十三年(735)自吴越归东都后所作《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这年的进士科考试在东都洛阳举行,24岁的杜甫匆忙结束旅程,以乡贡(由州县选出)的资格在洛阳参加“高考”,意外落第,一个不把屈原、贾谊、曹植放在眼里的年轻人怎么会因一点小挫折放弃诗和远方?他失落了一阵背上行囊,重新出发,路过奉先寺时,被僧人的热情和民众的信仰所感染。寺内的卢舍那佛像早已修好,在寺庙住的那一夜,他想了很多,第二天晨钟响起时,又变成无忧无虑的少爷,兴致勃勃上路了。这一回目的地是山东,因其父恰在兖州司马任上,探望老父亲和“放荡齐赵间”,一举两得。他在《登兖州城楼》里说: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趋庭”典出《论语》,讲的是孔子儿子孔鲤小步从父亲面前经过(趋而过庭),接受教诲,退而学《诗》《礼》的故事,“东郡趋庭日”即来兖州承受父教,杜甫登临南城楼,写下了到山东后的第一首诗。不少人认为这是一首带有浓厚杜审言风格的五言律诗(“公诗实出其祖审言《登襄阳城》,气魄相似”),且看《登襄阳城》三四句之气象宏阔:“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与“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有异曲同工之妙,五六句“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冠盖里、章华台都是杜审言登城后看不见、却又萦绕于心的遗迹,秦碑和鲁殿又何尝不是如此,非杜甫远眺可见,到底“从来多古意”是有传承的,发思古之幽情只是偶尔为之的事。

长风破浪会有时的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

《望岳》诗意图,现代,高云,国画

当时的官二代、富二代流行外出畋猎,以呼鹰逐兔为乐。杜甫亦不免俗,冬天与好朋友苏源明在齐景公曾经畋猎过的青丘(今山东益都一带)游猎,有裘有马,偶尔射中一只大鸟,开心好几天;春天访古,登邯郸丛台,昔日赵武灵王在此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而今已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秋天“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在泰山日观峰上见日出,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放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可能写了不止一首有关泰山的诗,要么其他篇目没流传,要么就是诗人晚年选诗时挑中精品《望岳》,别的就割爱了。只凭一首,杜甫超越了在他之前(张衡、陆机、谢灵运)和之后(李白、白居易)所有描绘泰山的作品。当杜甫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时候,会把登山内化为一种征服,看到的风景是美丽的,心情是愉悦的,文思如泉涌,他在二十几岁作《望岳》《房兵曹胡马》《画鹰》,咏山、咏马、咏鹰,都是年少气盛时为自己写照,将昂扬之气倾注到所咏对象中。他想象自己如“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的胡马一般,可以为国立功,从局限于画绢的苍鹰中生出“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的慨叹,誓要冲出平庸,“为君除狡兔”,“这种前程万里、海阔天空的气势,是他后来诗歌中所没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