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简注: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正室。访,咨询。逐臣,被贬的臣子,指贾谊。贾谊在汉文帝时遭谗被贬长沙。汉文帝将他召回,并在宣室接见他,即所谓“宣室求贤”。才调,才气。贾生才调,见《史记屈贾列传》。虚,徒然。前席,移坐向前,谓虚心诚恳地求教。

散绎

汉文帝访求贤士,在宣室召见逐臣。

那贾谊才华横溢,实在是超群绝伦。

可惜对谈到夜半,文帝枉自移坐席,

不问国计民生事,只问无稽鬼与神。

品读:

这首诗咏叹贾谊怀才不遇,别出机杼,是李商隐的名篇之一。毛伟人有《贾谊》七绝和《咏贾谊》七律。在七绝中化用李商隐诗句,这就更加提高了商隐此诗的知名度。毛伟人的诗是:

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七律《咏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竞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咏贾谊,实际上是借贾谊贬谪抒写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磊,前人诗中多有。李商隐此诗特意选取宣室夜召这一被封建文人视为君臣遇合盛事的题材,抓住“前席问鬼”这个典型细节,深刻揭示出封建君主表面上敬贤重贤而实际上不能识贤用贤,重鬼神而“不问苍生”的腐朽本质,和杰出人才在深受恩遇的表象下被视同巫祝,不能发挥治国安民之才的不遇的实质。清何焯曰:徒问鬼神,贾生所以吊屈原也。宣室夜召,才调莫知,伤之如何!又后死之吊贾矣。

求贤咨访,这是贾谊得遇贤君;只问鬼神,不能施展贾生才能,那么所谓遇贤君就是空的,同于不遇。所以商隐是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为贾谊叹息。

本诗选材新颖,立意深刻,构思巧妙,而且透露出诗人不以个人荣辱得失而以是否有利于国家百姓来衡量遇合的超卓胸襟。诗虽托汉文帝而讽时主,慨贾谊而悯自身,但所揭露的问题则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

本诗以议论为主干,巧妙无痕地融化史事,以抒情唱叹之笔贯串议论,将警策透辟的议论和深沉含蕴的讽慨融为一体,意味深长,耐人咀嚼。诗人成功地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由“求”而“访”而“夜半前席”,层层铺垫,最后由强烈对照和突然转跌所选成向贬抑便特别有力。“可怜”,“虚”这两个似轻实重的词语,池加强了全诗的唱叹之致和讽慨之情。

附图八幅,贾谊像及其故居,宣室求贤。

李商隐我是人间惆怅客(不问苍生问鬼神)(1)

李商隐我是人间惆怅客(不问苍生问鬼神)(2)

李商隐我是人间惆怅客(不问苍生问鬼神)(3)

李商隐我是人间惆怅客(不问苍生问鬼神)(4)

李商隐我是人间惆怅客(不问苍生问鬼神)(5)

李商隐我是人间惆怅客(不问苍生问鬼神)(6)

李商隐我是人间惆怅客(不问苍生问鬼神)(7)

李商隐我是人间惆怅客(不问苍生问鬼神)(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