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的"禁忌"遗风

贺玉明

在京西这片大地上,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剃头禁忌"遗风:谓之"正叔、五舅、九老子"的俗信。意思是说,在这三个月份内剃头将会对相应的亲人们不利,即:正月剃头妨叔,五月剃头妨舅,九月剃头妨自己的老爸。亲人的安危尽系于晚辈的头上之物,这是必须要严肃的,否则将会给无辜的亲人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出于亲情的考虑,谁也不希望自己的至亲发生一点点意外。故而,人们至今仍然严格地遵循着这个古老的习俗。这个习俗,据说是源于大清入关以后……

在明朝以前汉人是不剃头的,未成丁的孩童,头发覆颈披肩,成年以后,绾发为髻。满族人原为狩猎部族,为了实用和方便,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外的头发全部剃去,仅留颅顶的头发编成辫子。明末,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并逐渐强大起来,屡屡南犯大明疆界。努尔哈赤认为"剃头留辫子"是祖宗的成法,所以他每攻占一地,都要以此作为征服的标志。第一个剃头的汉人是大明时顺关的守将李永芳。那是大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攻破明朝的第一道关口顺关后,给守将李永芳剃发拔须,自此揭开了汉人剃头的历史。

凌晨剃头忌讳(剃头的34)(1)

清兵入关后一年,即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清廷颁布了第一道"剃头令":规定官军民等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在北京的前门、地安门、东西四牌楼等主要的路口设立席棚,免费给来往的行人剃头。一年以后,又颁布了第二道"剃头令",严旨限期剃完,各地官府在街道、路口搭建棚子,旁边竖一根旗杆,上面悬挂着"剃头令"的圣旨。若有拒绝剃头的,将被定为抗旨不尊之罪,杀无赦;割下头颅,挂于旗杆之上。对于大明"遗民"来说"不是剃头、就是砍头"。这就是当时所谓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这是满清取代明人政权后,对于明朝遗民心理底线的挑战。为此引发了无数的反抗和流血,最为悲壮的当数"江阴十日"。是年闰六月初二日,江阴县令方亨严申"剃头令",众多江阴乡绅长跪恳请留发,被县太爷怒骂驱赶。次日,数名秀才在江阴孔庙盟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也。"愤怒的百姓将县太爷抓入狱中,推举典史陈明遇为首领,主持抗清。江阴民众坚守城池八十一天,杀死清兵七万五千余人,有六万七千余名江阴义士战死城墙上下。城破,清兵连杀十日,又有江阴百姓十七万之众死于清兵刀下……。经过无数次的反抗、无数次的流血,后来人们也意识到,为了头发而丢掉性命,多少也有些得不偿失。在暴力下人们不得不被迫接受了"剃发"这一满清的"祖宗成法",然而反抗却没有就此而停止……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正月为一年之始,犹如一日之晨。依照"一始而终"的说法,正月不剃头,便犹如一年没有剃头。于是,人们便用沉默作为一种独特的反抗形式,由此来缅怀传统。摄政王多尔衮是顺治帝福临的十四叔、是"剃头令"忠实的推行者、执行者。为了发泄满腔的怒火,人们便把这种民族专制、强暴的仇恨一股脑撒在了多尔衮的身上。用"正月不剃头,气死十四叔!"发泄对对多尔衮的愤恨与诅咒。随着时日的推移,满汉矛盾逐渐减弱,这句诅咒就演变成了"正月剃头、死叔"了。但"死"却不尽然,也不吉利,便把"死"换成了"妨",便成了"正月剃头妨叔"。

凌晨剃头忌讳(剃头的34)(2)

五月也是剃头"禁忌"的月份之一。"五月剃头妨舅",是从"思旧"演变而来的,这其中还包含着对战国末期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屈原是位是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战国末期楚国人。曾积极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后来由于遭到腐朽贵族的嫉妒,以及秦使张仪一次次对齐楚联盟的瓦解,使得屈原被逐。楚怀王也在赴秦国之约时被秦扣留,不久便客死于秦。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郢都(郢yingˇ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北),屈原听到这个消息,悲愤难捱,面临亡国之恨,于是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自沉汨罗江自尽。

满清入关后强行推行"剃头令",并以死要挟汉人依循满人的发式,使汉人惊恐万状。但这惊恐瞬间便化作满腔怒火,他们宁死也不剃发,甚至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但是,脖子毕竟硬不过钢刀,汉人不得不为了项上的头颅而被迫剃发。这时人们更为屈原大义凛然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于是民间便以五月不剃头之习,作为藐视清廷"剃头令"的一种方式。用以来缅怀旧制、缅怀祖宗,思念爱国的义士,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传日久,"思旧"便谐误为"死舅"。再后来便演变成了"五月剃头、妨舅舅"了。

凌晨剃头忌讳(剃头的34)(3)

九月,是剃头"禁忌"最为庄重的一个月份。首先"九"为阳数,为自然数中最大。九月初九又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九"与"久"音谐,又蕴有"长寿"之意。

汉族男儿自古有蓄发之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对于汉人来说,剃头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简直就是剔命。"剃头令"颁发以后,有一对老夫妇自作一歌,吟道 "发兮、发兮,白者父之精兮,黑者母之血兮,吾无发兮、其何以见父母兮"。吟罢,夫妇二人双双悬梁自尽,至死也未敢丝毫损伤父母所授之发肤。后来民间便以"九月不剃头"为父母祈福、祈寿,表示对父母的孝敬之情。日久天长便演变成了"九月剃头、妨老子"一俗。

凌晨剃头忌讳(剃头的34)(4)

"正叔、五舅、九老子"的剃头"禁忌"之俗是在满清入关以后,强迫汉人"剃头留辫子"的民族专制下,逐渐形成的。之所以得以流传至今,那是因为至亲的安危尽系于晚辈的头发之上,不免会叫人心有余悸。为祈求亲人的平安,只有谨遵遗风,更不敢越雷池半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