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里荷塘秋水长

毕淑敏面具后的脸读后感(再读毕淑敏旧作花冠病毒沼泽处)(1)

毕淑敏的旧作《花冠病毒》,于今年的疫期忽然再次爆红,不仅旧书市场上颇受欢迎,出版社再版新出的这本书也受到了市场的悦纳和好评。固然,与疫情的特殊紧密相连,同类型的书籍普遍在这两个月内销量一路走高,《血疫》《白雪乌鸦》《鼠疫》《霍乱之乱》《霍乱时期的爱情》等,普遍受到欢迎,就连那两部讲传染病的电影《流感》《传染病》也有很多人在此疫情期间特意去看了。

应该说人们借助对以往类似灾情的再度了解和深度研读中在汲取着某种新生的力量,促使自己能更为客观公正地看待眼前的这场全世界蔓延的灾难。

就像《花冠病毒》这本书,书名冠以病毒之名,但这本书并不仅仅只是关于病毒的故事,它还关乎着人性的狭隘、无知、贪婪、牺牲、勇气和抗争。

毕淑敏老师在重版的书中夹上了一封给读者的信,她说:“愿穿越瘟疫而重生的人,心中永存暖阳与善念!”

毕淑敏面具后的脸读后感(再读毕淑敏旧作花冠病毒沼泽处)(2)

下面我们就从书中人物设定、心理人性表现和文本评价三个方面来谈谈对于这本书的认知。

01书中的罗纬芝和李元,穿越生死走到一起,并不一定就是庸俗的剧情设定

毕淑敏面具后的脸读后感(再读毕淑敏旧作花冠病毒沼泽处)(3)

小说中设定的故事情节:20NN年,凶险的疫情突然袭击中国的大城市燕市,一时间,千万民众的生命陷入危机。亲临一线的科研教授于增风,以身试毒不幸身亡,他给这种寄生的古老生物赋予的名字貌似美丽却凶险无比的“花冠病毒”。

毕淑敏面具后的脸读后感(再读毕淑敏旧作花冠病毒沼泽处)(4)

全城戒严、人心惶惶之际,拥有心理学背景的女作家罗纬芝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被告知自己已经被推荐为亲临抗毒一线的采访组成员之一,唯一的女性成员。经过激烈的心理挣扎,在母亲的劝说下,她答应启程。

这时,一个电话打来,一个叫李元的神秘年轻人忽然找到她,希望她能为李元带出病毒毒株,以供研发药物,罗纬芝在口头上拒绝了他,但是李元仍然交给了她那些采集时可能会用到的容器,还交给了她一瓶白色粉末,叮嘱万一中了病毒,就服下这个药末来救命。罗纬芝半信半疑,带上以备不时之需。

当然接下来,罗纬芝真的在这个过程中身染瘟疫、命悬一线,既然如此,死马权当活马医,罗纬芝按照李元说的那样,服下了带来的粉末状药物,因此活了下来。

很多读者对这个男女主人公的人物设定评价很低,说是庸俗化的影视剧套路,这两个人谈恋爱、罗纬芝身体里有了抗体再主动抽血救别人、和被居心叵测的人设计成车祸被动地被人抽走血液,说这完全不像是写散文的毕淑敏的作品,很多人说不太符合对这部作品的期望。

但是,类似描写疫情的作品,更多的不就是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得来线索,再进行二次加工,设计一些情节来符合我们约定俗成的故事套路吗?

其实我个人倒认为,在疫情期间,类似的灾难的描写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获取内心力量来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度过目前这一难关。

毕淑敏面具后的脸读后感(再读毕淑敏旧作花冠病毒沼泽处)(5)

加缪的《鼠疫》中所含有的全部主题如果高强度概括,那不就是人在面对灾祸时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吗?鼠疫的爆发带走了无数人的生命,也让活着的人感知死亡,感知人生的意义何在;强调了死亡给幸存者所带来的痛苦和将死之前所需要承受的痛苦对个人而言的意义。

《霍乱时期的爱情》也同样如此进行类似的人物设定,爱情和灾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小说主题的揭示也更为容易理解一些。所以没必要一定在人物设定上百般挑剔,还是应该看爱情的设定在文本中的积极意义和作家写作的真是意图。

02陈市长的宝贝孙子从生死线上挣扎生存下来,这是不是太儿戏和媚俗了呢

小说中的人性也凸显了人们之间面对同一灾难的不同,人们心里最大程度的善和最大程度的恶,在灾难面前,都有附在情节载体上的表现的篇章。灾难之下,考验的正是每个人的内心。

病毒的到来像是一面照妖镜,折射出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每个人内心的黑暗面。老百姓们疯狂抢购囤积日用品、商人们在研究如何趁着瘟疫大发灾难之财、人们彼此间变得有隔膜不信任和相互间的利用……

毕淑敏面具后的脸读后感(再读毕淑敏旧作花冠病毒沼泽处)(6)

市长陈宇雄的小孙子陈天果染上了疫情,陈宇雄被一直打给自己的电话说小孙子的可能会得病到最后的确诊而惹得方寸大乱,直到这个号称自己是博士的李元登门前来,并且真的救了陈天果。

然而,陈天果的妈妈苏雅感染上了病毒,怎么办呢?陈宇雄甚至直接要求罗纬芝留下来,因为她的富含抗体的血液在他看来就是救治苏雅的药引子!

这段文字的阅读体验不是很愉快,作者的铺陈不顺畅,借助了很多元素和科学上的细碎知识来进行情节的推进,但还是免不了落到了“掉书袋”的窠臼之中。

毕淑敏面具后的脸读后感(再读毕淑敏旧作花冠病毒沼泽处)(7)

在抗疫一线小组内,罗纬芝亲眼目睹了危机之下各色普通人面对恐慌和毁灭时的心理困境。

然而接下来,瘟疫事件的发展不断失控,官方急救药物却迟迟研发不出。各方势力、各个机构都想从这场病毒对人类的虐杀中大发灾难之财。“自然界的病毒还没有杀死我们,彼此的不信任,已经足够杀死我们一百次了。”

正如书中所说,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病毒,而是自己的内心。

所以,我们看这个小说时,没有必要过于纠结这个内容写的究竟是哪一场真是发生的瘟疫,你要感受的是正是人们得了病几乎无解,促成了很多人的大本性的彻底暴露。

03相比较而言,毕淑敏的这本小说只能说及格,算不上特别理想耐品读

有人问:“这部小说是科幻吗?”还有人说是心理小说,还有人说这不就是由采访素材变换而来的非虚构作品吗?其实小说的创作也应该是“文无定法”才对吧,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体小说一度也获得非常高的评价,其中《呼兰河传》《城南旧事》都已经成为经典。

我觉得豆瓣6.9得分还是合理的,可以理解,长篇小说的体量的大小看个人阅读速度就有了,我读下来这本书仅用了下午的两个小时,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这35万字还是松散的,有些篇章的文字洋洋洒洒,看的过程中可以吸收获得很多信息增量,也能感受到作品的架构的合理与否。

毕淑敏面具后的脸读后感(再读毕淑敏旧作花冠病毒沼泽处)(8)

我们更应该正视的是作品的主旨是平实祥和愉悦的,作家是要我们在面对疫情时回想自己的作为和思想,让读者能够获得力量,得到信心的保障,“要好好地活下去、爱下去、工作下去。(语出自作家王蒙的评价)

总的来说,《花冠病毒》这本书在探索当代人在突发灾难面前的应对之策做出了自己积极的一面,表现了人的精神在危难时刻如何互相支撑方不致倒下,表现了人们在巨大的疫情灾难面前怎样显示出自己或高尚或卑劣的人格来;它提醒了我们正视灾难降临的深层次真相,敬畏大自然亘古以来的生存规律。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