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平评选最喜欢教师(抱瓜拽藤的艺术)(1)

抱瓜拽藤的艺术

——评孙双金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

张敬义

《三顾茅庐》是一篇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观看孙老师《三顾茅庐》的教学,可圈可点之处很多,其中教学“三顾茅庐”“恭恭敬敬”“诚心诚意”时,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牢牢抱住语言的“瓜”,拽住情感主线的“藤”,适当链接相关阅读内容,深入体会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成为教学中的一大亮点。下面试以几个教学片断为例,作一评析。

一教学“三顾茅庐”,提高精度

我们读任何一篇文章,首先接触到的是题目,我们往往可以透过这个“窗户”去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把握课文的中心。

精彩从课题开始。导入新课,孙老师先自我介绍,由姓“孙”联系到“孙悟空”,由“孙悟空”追溯到“四大名著”,由“四大名著”引出“三顾茅庐”。接下来,聚焦课题,解读“三顾茅庐”。“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这段教学并不顺利,学生说得不准确。其中一个孩子把“茅庐”说成是“茅房”,引起哄堂大笑,但孙老师及时化解了尴尬,他说:“你的理解非常到位,但有时候表达是不能省略的,如果说成是‘茅草房’,同学们就不会笑话你了。”孩子满意地笑了。孙老师不急不燥,最后总结:“三,就是三次;顾,就是拜访。茅庐,就是茅草房。”孙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接下来借助语境,帮助学生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课文的第一节开篇写道:“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孙老师适当地补述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的过程。教学到这里,自然就会提出:刘备为什么要三次拜访诸葛亮呢?以上教学,孙老师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三顾茅庐”的字面意思,还引领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对“三顾茅庐”的内涵有了丰富的了解,为深入解读课文作好了铺垫。

语文是基础学科,一直以来,很多人将它作为一个模糊的学科对待,因此,对一些词语的理解也就模棱两可。相对于数学来说,语文学科有其相对的模糊性,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词语的诠释都是模糊的,“三顾茅庐”作为课题,作为一个成语故事自然不能模糊理解。孙老师教学“三顾茅庐”做到了准确、简练、简明。

二教学“恭恭敬敬”,触摸温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在词语教学中,孙老师非常重视让孩子们通过“咬文嚼字”和形象表演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激活人物形象。

教学“恭恭敬敬”,孙老师使用三种教学手段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一,发挥汉语言“形象性”强的优势,利用汉字构成来形象地理解“恭恭敬敬”。“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看这个‘恭’字,孙老师让学生跟着他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恭”字,而后又郑重地告诉学生,“恭”字下面部分其实是“心”,恭敬人是发自内心的。第二,借助插图,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理解“恭恭敬敬”。孙老师让学生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有的学生两手立正站好;有的学生低头弯腰,双手抱拳。显然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第三,结合语境,从时间的长短理解“恭恭敬敬”。“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多长时间?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晌’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齐读这部分。”三个环节的教学,学生脑海中的“恭恭敬敬”应该是形象的、鲜活的、灵动的、有生命力的。学生触摸到了“恭恭敬敬”的温度。

有人说:“语文的根本在文本,文本的灵魂在字词。”短短五分钟的时间,孙老师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恭恭敬敬”的意思,又帮助学生了解了“恭”字的写法,同时,孙老师借助“恭恭敬敬”这个词语帮助学生体会了刘备对于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孙老师这种对词语的教学可谓入木三分,回味无穷。

三教学“诚心诚意”,追求效度

阅读感悟切忌进行琐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来切入。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感悟要坚决摒弃把文本肢解得七零八落。只有整体感悟,学生才能感受到课文的整体美,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

孙老师执教《三顾茅庐》一课,抓住“诚心诚意”这个带有纲领性的关键词切入,使学生领悟到刘备求贤若渴的心。纲举起来了,目就张开了。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孙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当时,孙老师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老师没有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是要学生先读出找出句子,指名读准句子后也没有就句分析,而是让学生再多读几遍。这样学生对“诚心诚意”的理解,由粗转细,细化在语言文字的每一个细节之处,恰似寻找到一根能串起粒粒珍珠的线儿。真可谓“串”出了词语的内涵,“串”出了词语教学的效度。

记得维果斯基曾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在本课的教学中,看似几个词语的教学,却折射出了孙老师整体教学的思想。他引导学生关注词语,触摸文本,接受文本语言的浸润,获得整体感受和独特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