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应该是个现实问题,从研究生导师也是个人,而不是个神说起。随着中国研究生扩招,这么多年来,导师带研究生的数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十年以前一个导师带研究生一般一年一个或两个,而且都是学术地位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或骨干教师来承担研究生导师的岗位。现在则是具有博士学位,讲师职称就具备申请硕士生导师的资格。硕士生导师队伍也是有了几十倍的扩大。

如果要谈现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不是下降了,这个问题可能不是那么简单可以回答的。毕竟影响因素很多,但是如果直观的从研究生导师的工作压力来看,可能看出点端倪。

现在在一些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在万人以上的高校里,在二到三年周期内,一个研究生导师同时带着四五个硕士生的情况是很普遍的,七八个人的也是比例很高,十个人以上的也很多,20-30人的并不罕见。由于有的导师在一个一级学科下面还承担着数个二级学科的硕士生指导任务,同期带着30人以上的研究生导师还真的不是个别现象。虽说这样的导师一般都是学术能力较强,都是学校的资深或骨干力量,但是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在具体的业务指导上,可能理工科农科医科专业的导师们还相对感觉不到太大的压力,毕竟很多时候是有团队指导及合作项目在运作。但对于文科类专业来说,一个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数量的巨增将直接导致其精力的分配。

作为研究生导师,在各种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工作之外,还是自己所指导的学生的校内第一责任人。具体而言,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精神等情况,都需要导师的合理关注和关心。以前的导师和学生,一对一辅导,有的甚至成为入室弟子的关系(当然,这种关系也有其弊端),现在的导师与学生,如果一个导师指导十几个、二十几个学生,以及还有博士生需要指导的话,即使和每个学生每个月交流一次,也需要耗费导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希望导师能够及时、频繁地与学生保持高质量高频度的指导交流,很难做到。

以前一个导师指导一两个学生的时候,对于学生的研究方向、平时作业、毕业设计(实验、论文)和就业,都是有很强的介入感的,而现在,在这么大的招生规模之下,那些指导十几个二十几个研究生的导师每年都面临着数个学生的开题选题、预答辩、答辩、盲审、小论文、毕业论文(设计)、就业指导等高频度的活动,很难保证对于每个学生有高质量的投入。客观来说,去除其他主观因素,每年指导一篇硕士毕业论文和指导十篇毕业论文,同一个导师,即使再敬业,也很难做到投入等同十倍的精力。

随着研究生扩招,为了解决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高校也想出了很多点子,如实施导师组制度、扩大导师队伍,但是这些办法目前还没有能够彻底解决这一矛盾。如果仅仅是依靠扩大导师数量,降低导师准入门槛来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也不是万全之策。

你们见过带研究生最多的导师是多少名(你们见过带研究生最多的导师是多少)(1)

你们见过带研究生最多的导师是多少名(你们见过带研究生最多的导师是多少)(2)

你们见过带研究生最多的导师是多少名(你们见过带研究生最多的导师是多少)(3)

如何让研究生导师的工作压力保持在一个可持续的合理的角度,将导师所带研究生的数量保持在一个科学的程度上,还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考研#​#导师#​#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