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孟子告子篇介绍?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子告子篇介绍(孟子详释159告子上2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孟子告子篇介绍

11.2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11.2[原文]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①。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②。”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③?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④。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⑤。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⑥。”

11.2[通释]

告子说:“天性就像湍急的水,在东方开凿通道就向东流,在西方凿开通道就向西流。人的天性对善与不善没有区别,就像水对向东流向西流没有区别一样。”

孟子说:“水真的对向东流向西流没有区别、对向上流向下流没有区别吗?人的天性向善就像水趋于向下流一样,人没有不向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比方说拍打那水就会使它溅起,能使它超越额头;强力阻遏来提升水位,能让水抵达山头。这哪里是水的天性啊,那外界力量的作用使它这样的!人可以让他做不好的事,那受外界影响的天性也就像这样的。”

11.2[注释]

①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天性就像湍急的水,在东方开凿通道就向东流,在西方开凿通道就向西流。湍水,急流。决,开凿通道使水流出。诸,之于(之,它,指湍水;于,在)。第二个“东”,名词作状语,向东。第二个“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人的天性对善与不善没有区别,就像水对向东流向西流没有区别一样。两个“之”,分别放在“人性”与“无分于善不善也”、“水”与“无分于东西”这两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各自短语的独立性。无,没有。分,区分,区别。于,对。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流向西流。

③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水真的对向东流向西流没有区别、对向上流向下流没有区别吗。信,真,真的。

④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的天性向善就像水趋于向下流一样,人没有不向善的,水没有不往下流的。两个“之”依然是放在主谓短语之间的助词。善,作动词,向善。就下,趋,向往下流。就,靠往,趋向。下,动词,往下流。

⑤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比方说拍打那水就会使它溅起,能使它超越额头;强力阻遏来提升水位,能让水抵达山头。今,比方说,设事说理。搏,击打或阻挡。跃,使……涌起,使……溅起,使……飞溅。颡,音sǎng,额头。激,强力阻遏。行,提升水位。在,出现在,抵达。

⑥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这哪里是水的天性啊,那外界力量的作用使它这样的!人可以让他做不好的事,那受外界影响的天性也就像这样的。势,外界力量的作用,外界因素的影响。第二个“之”,放在“人”与“为不善”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

11.2[解读与点评]

告子借用的比喻都很绕,貌似很有道理,但前提不成立,当然是比喻不成立,本体跟喻体没有交集,即没有相似点。孟子的思维一直是清晰的,所以他能驳倒对方。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这句话,孟子在“东西”方向这个概念基础上增加了“上下”的概念。这个增加很有必要,因为谈论人性是谈论向上向下的问题。是不是孟子加上了“上下”的概念不讲理了呢?非也,因为水向哪个方向流取于高低,方向只是表象。如果没有高低或其他外力因素,水是相对静止的。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中的两个“之”选择了主谓短语之间的助词。前一个“之”很像动词“趋”,然而,这两个“之”用法是相同的。“就”才是“趋”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