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文的“一词多义”原理

瓷器,器量,器官,大器晚成,这4个“器”在各自的语境中都有不同的意思。

但是,“器”的核心意思只有一个:容器,用来装东西用的。

瓷器,就是本意。

器量,用容器来测量体积。

器官,体内的一个部分,比如,心脏就像一个装着血液的容器。

大器晚成,把人的能力比做一个容器,他能兜得住这个工作。孔子说过,君子不器,君子是个通才,不仅仅只会干一种工作。

找到“器”的核心意思之后,再掌握其他的意思,就变成了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而非死记硬背

02 “call”的核心词义

中英词典显示:

英 [kɔːl] 美 [kɔːl]

vi. 呼叫;拜访;叫牌vt. 呼叫;称呼;召集n. 电话;呼叫;要求;访问

背下这十来个意思很难,真的难。作为英语老师,当年我也背不下来,还好我后来发现了英语词源词典。

词源词典显示:

英语单词多种意思记忆(英语单词的意思)(1)

O.E. ceallian "to call, shout,"

这一句说明call的核心意思就是大叫(shout)。

Meaning "to give a name to" is mid-13c.

命名, 这个意思是在13世纪出现。这是词源词典的原文,大概的情景可以自行脑补:13世纪的时候,大家发现如果你在公开场合大声说出他的外号,大家都听到了,慢慢地,大家都接受了这个名字,于是这相当于是给别人命名了。这是命名的意向的来源。

Meaning "to visit" (Middle English) was literally "to stand at the door and call."

to visit, 拜访的意思,"to stand at the door and call. 站在你家门口,大叫:“我到你家来做客了”,这就是拜访。

Telephone/telegraph sense is from 1889.

打电话,1889年演化出来的,为什么是1989年呢?自行脑补:因为不久之前,电话刚刚被发明出来,电话在那个年代刚刚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在这以前,村子里的人找你,在附近大声喊你,你听到了呼喊,你大声回应一声,你们就联系上了。

现在有了电话,他就打电话给你了,目的和作用是一样的,但是方式从大叫变成了打电话。所以call就有了电话的意思。

call的意思中,还有,像“召集”的意思,词源里没提到到,但是可以自行脑补,就是大喊一声把人都聚集起来,这就是召集。

经过这么一通查询下来,就非常清楚了,call的意思虽然多,但是都是来自“大叫”的核心词义。

从这个角度来学“call”,就从死记硬背来到了逻辑推理,后者的记忆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03 从“核心词义”的演化是一个普遍现象

比如在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一册92页就有关于中文文字词义演化的论述:

(四)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所謂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的意義。漢語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在漢字未產生以前,遠古漢語的詞可能還有更原始的意義,但是我們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今天我們所能談的衹是上古文獻史料所能證明的本義。了解這種本義,對我們閱讀古書有很大的幫助。一個詞往往不衹具有一個意義。當它們有兩個以上的意義的時候,其中應該有一個是本義,另外還有一個或一些引申義所謂引申義,是從本義“引申”出來的,即從本義發展出來的。舉例來說,“向”字的本義是“向北的窗户”(《說文》“向,北出牖也”),《詩經·豳風·七月》:“塞向墐户。”(塞好朝北的窗子,用泥塗好柴門。)由朝北的窗户這個本義,引申為“朝着”或“對着”。

在读了多年的英语词源词典后,我发现中文和英文在这一点是相通的。还有词组,比如,make up为什么表示化妆?It's up to you, 为什么是取决于你的意思?这背后都有核心意思 词义延伸的逻辑。

如果有单词因为词义变化非常多,而记不住,大家可以留言讨论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