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hé)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cháng)。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rǔ)所治兮。

我思古(gù)人,俾(bǐ)无訧(yóu)兮。

絺(chī)兮绤(xì)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经邶风送别诗(诗经-邶风-绿衣)(1)

衣、里、裳:上曰衣,下曰裳;外曰衣,内曰里。

曷维其已:何时能停止忧伤。曷,何。已,止。

:可通“忘”,完全忘怀义。

古人:故人,指亡妻。

:使。

:同“尤”,过失,引申为怨望,即怀念亡妇,使我无怨望。

:细葛布。

:粗葛布。

:凉意。


赏析

《绿衣》所哀悼的对象是亡故的妻子,诗人通过睹物思人的方式表达出对亡故妻子的思念之情。这是在哀悼诗中最为常见到的一种方式,也是最容易引起人们感情共鸣的方式。

睹物思人,往事历历在目,从缫丝到织染成衣,皆所思之人一手制成。秋日凄风来临,检点裳衣,思念故去之人,可使人减欲寡过。

《孔子诗论》说:“《绿衣》之忧,思古人也。”“古”可以解作“故”,也是思念亡妻的证据。

姚际恒《诗经通论》:“先从绿衣言黄里,又从绿衣言丝,又从丝言絺绤,似乎无头无绪,却又若断若连,最足令人寻绎。”

《绿衣》是后世悼亡诗的开山之作,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力,为古往今来的悼念诗奠定了基调。

最广为流传的要数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这是苏轼怀念自己的结发妻子王弗的。你已经离开有十年了,但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忽然就想到你曾经在小轩窗梳妆的样子,道尽了阴阳两隔无法跨越的思念。

诗经邶风送别诗(诗经-邶风-绿衣)(2)

陆游心中的痛永远是唐婉,他在《沈园》写到“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历久弥深。

诗经邶风送别诗(诗经-邶风-绿衣)(3)

元稹《遣悲怀·其三》写到:“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斯人已逝,彻夜难眠,这样也抵不了曾经你的不快乐。他的《离思》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因为有了你,其他人在我眼里不过尔尔。

诗经邶风送别诗(诗经-邶风-绿衣)(4)

归有光《项脊轩志》言:“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读起来是平淡的句子,但是却透露着挥之不去的忧伤。风吹过枇杷树的沙沙声,是否是你的低喃······

诗经邶风送别诗(诗经-邶风-绿衣)(5)

枇杷树

人说,最亲的人离开了,最深沉最沉痛的时刻往往不是刚刚失去的时候,而是在某一天的某个时刻,忽然想起来过去以及假设的现在和将来,这个人的音容笑貌,忽然而至的悲伤会将你淹没。

有时候最痛的感觉不是轰轰烈烈,那样炙热的情绪夹杂了太多的情绪。就像归有光写的那样,岁月静好之时,你已不在身边,最平常的一件事物,让时间有了度量,让思念变得可见。

初闻不解词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诗经邶风送别诗(诗经-邶风-绿衣)(6)

本文由三岁原创,欢迎关注,和您一起看书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