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时间是衡量一部大戏能否成为“经典”的标准,那么,韩再芬和她的黄梅戏《徽州女人》毫无疑问担得上这份荣誉。
1999年6月30日
《徽州女人》在合肥首演
2020年12月20日、21日
《徽州女人》又将回到首演地
“一个演员必须要有创新意识”
大幕徐徐拉起,在喜庆热烈的唢呐声中,一顶荡悠悠的花轿跨过小桥,欢欣喜悦的新娘嫁入粉墙黛瓦的徽州小村,开启一段未知的人生……从叙事到舞美,从音乐到表演,《徽州女人》在保留黄梅韵味的同时,大胆地引入了当代审美元素,成为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
《徽州女人》剧照。 再芬黄梅供图
黄梅戏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是韩再芬常常思索的问题。
“一个演员除了要有很好的悟性、扎实的基本功以外,还必须要有创新意识。一部或一类作品,如果没有创新,人们就会厌倦。”
韩再芬说,经过反复研究《女驸马》剧本、音像资料和相关评论文章,结合自身主演黄梅戏实景电视剧《郑小娇》《孟丽君》的经历,她得出一个结论:黄梅戏每一次跨越发展并引起全国观众关注,都离不开创新。她也因此找到了自己创作的方向——继承《女驸马》的创作传统,在当下审美中创新。
1996年,韩再芬因拍摄黄梅戏电影《徽商情缘》来到徽州。徜徉在历史悠久的徽派建筑之间,创作灵感在脑海中萌发,她下决心挖掘徽州古民居背后的故事,推出一部以徽州女人命运为主题的黄梅戏舞台剧。想法很快付诸行动,韩再芬力邀全国知名的导演、编剧、作曲家等,共同的创新追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一台全新风格的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女人》孕育而生。
《徽州女人》剧照。再芬黄梅供图
1999年,《徽州女人》首演。“嫁”“盼”“吟”“归”四幕,讲述了一个女人十五岁出嫁,由小妹变大嫂,为不曾谋面的丈夫操家守业三十五载,却不被另有妻室儿女的丈夫所认识和知晓的悲剧。从初嫁时少女的喜悦娇羞,到十年复十年等待中的煎熬痛苦,再到暮年坚强面对无奈人生的宽容大度,韩再芬用丰富的肢体语言、细腻的表情呈现、传神的声腔塑造,生动演绎了徽州女人的一生。
“舞台变化的是我们演绎的人”
传统艺术每一次大胆创新,都不免伴随争议,《徽州女人》也不例外。
“面对争议,我们非常冷静和坚持。我们发现,大多数观众对这样的创新是认可的,对《徽州女人》是喜欢的。后来,关注和肯定《徽州女人》的专家也变得越来越多。”在韩再芬看来,这部戏盛演不衰的原因在于真正打动了观众的心。“每个艺术家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艺术要尊重艺术家的个性。如果一个艺术家没有思想,那么她的作品一定是没有灵魂。”
21年来,《徽州女人》从争议到热议,先后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田汉戏剧文学奖;韩再芬凭借此剧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一届上海“白玉兰奖”、第九届“文华表演奖”。可以这样说,韩再芬成就了《徽州女人》,《徽州女人》也成全了韩再芬的艺术梦想。
“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也拍电视、拍电影、演小品、演话剧,但是我最终还是回归了戏曲舞台。舞台的魅力太大了,演员的表演可以伴随着人生阅历而不断提升。”韩再芬说,“当我30岁的时候演徽州女人,是一种状态;20年以后,我再演这个角色的时候,内心的感触是完全不一样的。陈薪伊导演说这台戏不仅保持了原有的模样,而且还有所提升。我想提升的是什么呢?音乐、舞美、灯光、道具都没有变,变的是我们演绎的人。”
“推出‘徽州三部曲’树立大写‘女人’”
21年间,《徽州女人》成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除了“婆婆”“唢呐大哥”和“女人”韩再芬外,其余角色的演员换了一批又一批。越来越多青年演员加入再芬黄梅的队伍,从前辈手中接过传承的担子,成为《徽州女人》常演不衰的重要力量。
饰演“养子”的江李汇是90后,小时候看到《徽州女人》的宣传册,便被韩再芬的美丽扮相深深吸引,她感慨地说:“没想到长大后自己的名字也出现在《徽州女人》的宣传册上,这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饰演“小叔子”的谢军也是个90后,每次上场前,上一任“小叔子”胥翼都会在台侧,告诉他什么时候上场,让他及时找到角色的节奏感。正是再芬黄梅这种“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让年轻人得以迅速成长。
“戏曲舞台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嗓子要好、形象要好、悟性要好,尤其是个人技能更要好,因此一个戏曲演员的成长特别不容易。”韩再芬说,为了培养青年戏曲人才,再芬黄梅青年团于2010年成立,通过传帮带、举办专场演出等形式搭建成长平台,如今很多年轻演员脱颖而出,挑起剧院大梁。
《徽州女人》之后,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先后成功创作了《公司》《徽州往事》《寂寞汉卿》《靠善升官》《邓稼先》《祝福》《鸭儿嫂》《金粉世家》等大型新戏,彰显出黄梅戏在传承发展中的勃勃生机,以及不断自我创新的清晰脉络。策划推出“徽州三部曲”一直是韩再芬的梦想,她说:“优秀的传统戏曲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我想通过三部曲,真正树立起一个大写的‘女人’,表现中国女人真善美的完整形象。”
文字:张理想
图片:吴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