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丝路新观察

【原标题】中亚东干族及东干学研究——中亚东干族简介(一)

在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个共和国中现在居住着十三万多“东干”人,他们是140多年前中国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被迫迁移到这里的陕西、甘肃等地的回族后裔,他们迄今仍保存着自己故乡的语言、习俗,对祖辈的故土和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自称为“回回”、“回族”、“回民”或“老回回”、“中原人”,“东干”这一族名是1924年苏联进行民族地区划界时确定的。中亚的东干族人民已经取得居住国的国籍,他们是中国境外华人的一支。

中亚东干族人(走进中亚东干人)(1)

作者:胡振华

作者简介

胡振华教授是中国著名突厥学家、柯尔克孜语文专业奠基人,中国第一位中亚东干学研究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荣誉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被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选举为外籍荣誉院士。2002年荣获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颁发的“玛纳斯”三级勋章。2012年6月荣获上海合作组织“丝绸之路人文合作奖”。同年8月被选举为吉尔吉斯钦吉思·艾特马托夫研究院院士。

关于东干民族的族名,中亚东干族学者们有以下几种解释:

1.“东干”来自“东甘”,即他们来自中国的“东部甘肃”。

2.“东干”来自“东岸”,即他们来自中国的“黄河东岸”。

3.“东干”来自“潼关”,即他们来自中国的“陕西潼关”,回民起义曾发生在潼关。

4.“东干”来自突厥语族语言的“turupqalghan”(住下来的,停留下来的)。

5.“东干”来自“吐谷浑”,即来自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民族名称。

吉尔吉斯斯坦著名东干学家穆哈麦德·苏尚洛作过这样解释。我比较同意“东干”可能最先是一地名而后被用作民族名称了。

这一支华人穆斯林是分好几批迁移到中亚的:

第一批,1877年11月,由西北回民起义领袖马化龙之子优素普·大师傅带领甘肃回族1166人,由新疆乌什县翻过冰达板进入俄境后住在卡拉考勒(普耳热瓦斯克);另一部分陕西回族3314人,由西北回民起义的另一领袖白彦虎带领,于1877年12月经新疆乌恰县托尔呷特隘口进入俄境后住在托克玛克一带。

第二批,1878年初,由马大人带领新疆吐鲁番回族1779人,从新疆乌恰县斯木卡纳进入俄境奥什后,又分散到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及哈萨克斯坦塔拉斯附近,也有部分人留在了奥什。

第三批,1881—1883年期间,根据不平等的中俄圣彼得堡条约又将原居住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回族4682人迁移到了叶尔坎特、阿拉木图、比什凯克等地。以上共10941人。他们在清兵追赶下,严冬里翻越冰达板时,一路上冻伤、冻死的人很多。迄今,在他们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的悲惨动人的传说故事

中亚东干族人(走进中亚东干人)(2)

出席《中亚东干学研究》座谈会全体人员合影。

东干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特别是擅长种菜。他们还把中国中原文化带到了中亚,起了很好的传播作用。他们初迁移来时既无土地,又无些牲畜,他们靠勤劳的双手辛勤劳动,开荒种地,还为当地人兼放些牲畜,维持生活。中亚各族人民友好地接纳了他们,他们逐渐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并建起了一个又一个的东干族农庄。

20世纪初,中亚各族人民不堪沙皇的残酷统治,掀起了反对沙俄的起义斗争,东干族人民积极地投入了这场斗争。在十月革命和以后苏维埃时期的建设及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中,东干族人民也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涌现出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例如曾受到列宁接见的英雄人物马三启。

东干族人民经过140多年的发展,现在哈萨克斯坦共有六万人,主要分在阿拉木图市、塔拉孜(Taraz)(塔拉斯Talas)市及郊区的东干诺夫卡(Dunganovka)乡、节尔坎特(Djerkend,原名潘菲洛夫Panfirov)市和马三启(Masanchi营盘)乡、新渠(Shortobe)乡等地;在吉尔吉斯斯坦共有六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比什凯克Bishkek,过去叫伏龙芝Furunze)市、亚力山大乡(Alexandrovka,东干人称骚葫芦Sokluk)、米粮坊(Miliangfan)乡、坎布隆(Kenbulun)乡、额尔德克(Erdek)乡、卡拉松(Karasong)乡、红色米粮滩乡等地;在乌兹别克斯坦共有三、四千人,主要分布在塔什干(Tashkent)市及郊区过去叫作马克思集体农庄的村庄、以及安集延(Anjiyan)市附近。

中亚东干族人(走进中亚东干人)(3)

东干族人的新式婚礼。

东干族的语言被称作东干语。关于“东干语”的看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看法认为,东干语虽然是来源于汉语陕西话、甘肃话,但经过在境外一百多年其他语言的影响下,已发展变化成一种与汉语并行的另一种语言,而且还为它创造了文字。主张这一种看法的主要是过去的一些俄罗斯汉学家;另一种看法认为,东干语是在一百多年前汉语陕西话、甘肃话的基础上,受到俄罗斯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中亚诸突厥语很大影响,即吸收了不少俄罗斯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族语言的借词。例如:俄语词“马神纳”(mashina)(汽车)、“巴尔吉亚”(par-tiya)(党)、“萨毛瓦尔”(samovar)(茶炊)等,阿拉伯语词“买斯吉特”(meschit)(清真寺)、“依麻木”(imam)(教长)、“台克地尔”(tekdir)(命运)等,波斯语词“杜什曼”(dushman)(敌人)、“派闪伯”(peyshanbe)(星期四)、“阿斯曼”(asman)(天)等,柯尔克孜(吉尔吉斯)语词“考木孜”(komuz)(三弦琴)、“纳仁”(naryn)(肉末儿面条)等,但它基本上仍保留了汉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从而发展形成了汉语在中亚的一种特殊变体,它仍是汉语的一种境外地方话。我和许多中国学者持这种看法。

中国新疆伊犁一带的回族人的汉话与中亚的东干话是非常接近的,我们不能把新疆伊犁回族人说的汉话说成是与汉语并行的另一种语言,也不能因为东干人有俄文字母文字,就说它已变成与汉语并行的另外一种语言了。中国的回族很早就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各地回族人说的汉语口语,虽然回族人的汉语中使用了一些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但中国各地回族人说的汉语,仍是与他们住在一起的汉族人使用的是同样的汉语。

东干族先后有过阿拉伯文字母、拉丁文字母和以斯拉夫字母的三种文字。现在东干人使用的东干文,不标声调,阅读起来常因同音词问题而发生意义混淆,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东干文字中需要解决标出三个声调的问题,可考虑在音节后加一个字母来表示。

来源:第220期《丝路新观察》报中文版

了解更多中亚资讯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丝路新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