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老有多老?其实并不老。这是相对天庭里的诸上仙而言的。月老,民间又称月下老人、月下老儿,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主管婚姻的红喜神、媒神。他是彻头彻尾的民间神灵,天庭里本来没他什么事,也与他没什么关系,完全是民间有需求,“工作”一段时间后被人们提拔上去的。说他不老,就是因为他在人间工作“履历”比较浅,关于他的最早文字记录是在唐朝小说家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中《定婚店》里出现。
《定婚店》讲的故事是: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有一个年轻书生叫韦固,外出旅行,行至宋城住下。在月光明媚的晚上,出来散步的韦固在小店不远的地方,碰到一位奇异的老人,正靠着一个布口袋坐着,在月光下翻着书。韦固问他所翻何书?老人答道:“天下之婚牍耳。”韦固又问袋中何物?老人说:“赤绳子,以系夫妇之足,虽仇敌之家,贫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以绳一系,终不可逭。”——此即流传千年的俗语“千里姻缘一线牵”的出处。
韦固赶紧问自己未来的老婆是谁?老人翻书给他查了一下,说是店北头卖菜瞎老太太的小女儿,刚刚三岁。韦固一听大怒,暗中派仆人去刺杀这个小女孩。仆人做贼心虚,没能刺死女孩,只伤了她的眉心。韦固和仆人连夜逃跑了。
过了十多年,韦固当了兵,他勇武非常。刺史王泰看上了他,就把女儿许给了他,姑娘模样不错,可就是眉间老是粘着花,韦固怪而问之,始知此女乃是过去所刺幼女,王刺史抚养她,当成了亲闺女。韦固才知“天意”不可违,便与这位“卖菜眇妪女”结成良姻,二人相亲相爱,“所生男女皆贵显”,宋城县令听说了,把韦固住过的客店起名叫“定婚店”,并亲自题写了匾额。
这个故事流传极广,明初刘兑还专门编了一出《月下老定世间配偶》的杂剧。《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薛姨妈对黛玉、宝钗说:“自古道:‘千里烟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所以,旧时一些追求美好婚姻的痴情男女,多祈求月老为他们拴上红线。月老就是红男绿女心目中的媒神。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这是挂在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白云庵中的月老殿的一联语,殿中供奉的是月老。香火旺盛,不仅红男绿女诚心诚意叩拜,父母长辈们也是一样上香祈福,更加热烈的是痴男怨女们一半喜悦一半痛苦的神态,月下老人也是万般无奈,天下事,一个字——难!就因为难,难,难!方显阅历深、经验多的老人才有办法,这可能是月下老人,能够在人们心中成长起来的原因吧!就看他手中的书和赤绳子了。比如拴红线的习俗,在唐已有,唐代史书上还记有这样的事。
荆州都督郭元振,年长尚未婚配。宰相张嘉振见他有才干,长得相貌堂堂,就想纳他为婿。因一时找不到媒人,张宰相想了个办法:让他的五个女儿全坐在布幔子后面,每人手中各拿一根红丝线,将线头露在外面。让郭元振隔着幔子去牵,牵到哪个姑娘手里的红丝线,就以谁为妻。郭元振一下牵到了漂亮非凡的张家三小姐,俩人结下了美满良缘。
这种拴红线的仪式,到了宋代,逐渐演化为“牵红巾”了。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嫁娶》中记载:“其礼官请两新人出房,诣中堂参堂,男执槐简,挂红绿彩,绾双同心结,倒行;女挂于手,面相向而行,谓之‘牵巾’⋯⋯”到了清代,又变成在婚礼上,扯起红帛或红布,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牵入洞房”。这种情景在古装戏剧中,十分常见。
月下老人并不老,一根红线牵美满。喜欢刘德华的歌《月老》:“冥冥中我俩一个都不能少,月老他看得到,他听得到,他愿意一直为我祈祷!”祝愿相望的人看得更深,相牵的手拉得更紧。月老相助,守一段天长地久的情,开一朵地老天荒的花,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