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武汉的古桥(英雄江城黄鹤故乡)(1)

图 武汉古桥北洋桥  前言:「英雄江城 黄鹤故乡」百期专栏海内外同步推出。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黄鹤的故乡,也是一座有着3500年历史的文明古城。近现代,从张之洞洋务运动到“天津条约”汉口开埠,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武汉都留下了太多历史遗存,一条街道的命名、一幢建筑的故事、一位人物的经历、一段方言的形成,都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成长与发展。岁月的更迭、百年的等待,为了讲好老武汉故事,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留住乡愁,服务乡村振兴,中国艺术鉴赏网及二十个官网平台海内外同步推出「英雄江城 黄鹤故乡」百期系列文化专栏,全面展示老武汉的传说、书画、古迹、摄影、诗词及非遗等等。  武汉在古代属于云梦古泽,就是现代称为湿地。所以,地名中带“墩”和“台”的尤其多,什么“易家墩”、“天门墩”、“熊家台”……可见一斑。为了出行方便,就要修桥。文献记载,宋绍兴年间在武昌(今小东门附近)就有木构筑虎平桥。至明清时期,所建桥梁除木质以外,又新增了石拱桥、砖拱桥等类型,多分布于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的小河及湖泊的港汊之上。据统计清末时期,武汉三镇共有桥梁131座,其中汉口67座,汉阳25座,武昌39座。岁月赓续,沦海桑田,很多桥梁只留下地名,像六渡桥、广益桥、三眼桥……而实物桥梁只剩下三座。

武汉的古桥(英雄江城黄鹤故乡)(2)

图 武汉古桥北洋桥  北洋桥  北洋桥始建于唐代,因地名为“北洋洲”而得名。历经战乱,屡毁屡建。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由中丞常居敬重建。今天,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北洋桥重建于民国四年(1915年)。  该桥为单孔石拱桥,与著名的“赵州桥”结构有些相似,只是两边各少一个泄水孔。正桥长12.6米,宽7米,最大跨界度为8米,水面至桥顶约7米。桥身为红砂条石砌筑,桥上两侧有砖砌护栏。  北洋桥桥头立有三块石碑。一块年代过于久远,仅依稀可见“肆百文”、“伍百文”字样,有些类似功德碑。一块依稀可见“楚城”、“建白杨石桥碑记”字样,用于记录建桥原因。  还有一块上面刻有《乡人李凌重修北洋桥记》。碑文记录:“此桥兴自唐代,名曰『北洋』。明清二季屡建屡圮,行人苦之。凌承先父(厚庵公)母(徐孺人)之遗训,禀县道详,立案重修,告成碑记另志。民国四年,岁次乙卯四月乡人李凌立”。  北洋桥在武汉火车站西北,欢乐谷东北,南抵东湖,向北又可至长江。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此处一直是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客商来汉的必经之路,久而久之,便形成鼎盛繁华的集盛。1988年,北洋桥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定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对桥面进行过全面维修。至今,北洋桥在武汉文物部门与当地村民们的共同保护下,继续发挥着行人行车的作用。

武汉的古桥(英雄江城黄鹤故乡)(3)

图 武汉古桥灵港桥  灵港桥  㚑港桥又可作“宁港桥”,是明末清初的桥梁。此桥座落在江夏区,虽然是一座不起眼的小桥,至今仍是这一方水土上的“桥坚强”。桥长18.6米,宽4.55米,跨度为6.8米。  灵港桥建在河湾上,与两岸河堤无缝衔接,用青石以及少许的红砂石砌建。桥面坡度稍微有些提升,斜切面角度很平缓,看不出明显的建筑痕迹。若不是一旁有募捐石刻,可能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一座近代桥梁。  此桥是古驿道上的桥梁。站在桥梁下河堤上,能见建桥梁拱券微微变形,据说是重型汽车碾压所致。桥拱券变形却不影响正常使用,目前仍能有10吨的载重量。灵港桥一直被当做普通桥梁使用。1998年后才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与2015年江夏区文物管理所两次对桥进行维修及加固保养维护。对于当地村民,灵港桥依旧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座最普通的桥。它坚实的栏杆,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

武汉的古桥(英雄江城黄鹤故乡)(4)

图 武汉古桥保寿桥  保寿桥  保寿桥位于武汉硚口区的保寿桥为单孔石拱桥。这座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初年(1662年),重修于清道光14年(1834年)。保寿桥实应写作“保寿硚”,是硚口区保留下来的最后一座石桥。硚口的“硚”字便取自该桥名。  一些“老硚口”对沿武胜路、汉正街这一带的“硚”如数家珍。解放前由于汉水泛滥,低洼处形成无数条小河。保寿桥下的那条小河名为“玉带河”,在玉带河上老桥曾经有37座之多。除了保寿桥,汉口人耳熟能详的桥还有:六渡桥、广益桥、宝林桥(今宝林巷)、多福桥(今多福路)等。  保寿桥桥面曾因河道逐渐废弃而被水泥覆盖,一度成为保寿巷间的一段路面。上世纪90年代,这里建设商业街,保寿桥才重见天日。如今,保寿桥作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其桥身以及周边部分被挖掘起来加以修缮保护,成就了闹市中这一片“穿越”景观。闲暇时光,不妨亲自踏上这座闹中取静的小石桥,感受一下武汉的变化与历史的沧桑。(作者:章止戈 武汉知音读书会讲师)  责任编辑:王斯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