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月考试卷人教版语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月月考试卷)(1)

2019年秋期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第一部分 日积月累(35分)

一、读句子,写词语。(12分)

1. 一块é( )luán( )石在宽kuò( )的水面上跳yuè( ),这是哥哥在打水漂,

2. 在一片cōnɡ( )郁的树林里,小强用shénɡ( )子hénɡ( )七shù( )八的系上了有粘性的网,他想捉一些wén( )子和苍yínɡ( )做实验。

3. 雨水倾泻而下,洪水dùn( )时tián( )满了整座水库。

二、用“√”选择正确的汉字。(4分)

yí(毅 屹)立 地zhèn(振 震) 泼là(剌 喇)声

dù(镀 渡)光 摇摇欲zhuì(坠 惴) 窗kuàng(框 筐)

wān(碗 豌) bào(暴 爆)裂 yíng(萤 荧)光屏

三、比一比,再组词。(11分)

蝇( ) 屹( ) 坚( ) 据( ) 绕( ) 赠( )

绳( ) 吃( ) 竖( ) 锯( ) 浇( ) 增( )

四、将下列句子的画线部分用一个成语代替。

1.顿时人群中发出了好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的声音,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

2.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极不稳固,好像就要掉下来一样呢!( )

3.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和发明。( )

4.20世纪是一个能够支配自然和左右某种局面的世纪。 ( )

五、用“√”给下列句子选择恰当的词语。(4分)

1. 我的姐姐脑筋(灵巧 灵活),双手(灵巧 灵活),总能用纸条编出有趣的玩意儿。

2. 现代科学技术(改善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善 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3 .屠呦呦的青蒿(hāo)素研究(成就 成果)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她说自己的(成就 成果)源自阅读力与思考力。

4. 科学家(发明 发现)野猪鼻子有测毒的本领,于是得到启示,(发明 发现)了防毒面具。

六、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解释。(4分)

尽:jǐn ①力求达到最大限度。 ②让某些人或事物尽量优先。 ③尽量,尽可能。

jìn ④完。 ⑤达到极端。 ⑥全部用出。 ⑦所有的。

1.妈妈叮嘱我放学后要尽早回家。 ( )

2.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的,我们要节约用水。 ( )

3.我会尽心尽力来帮助别人。 ( )

七、下列句子中,不是设问句的一项是( )。(2分)

A.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B.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C.是谁将雪花撒下?又是谁将冰雪融化?

D.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八、按要求写句子。(8分)

1.补充句子。(6分)

(1) ,复照青苔上。

(2) ,千树万树梨花开。

(3) ,孰能无惑。——韩愈

2.按要求写句子。(6分)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仿写句子)

(2)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细细的白线。(缩写)

(3)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照样子,写感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35分)

八、阅读《蝙蝠和雷达》片段,回答问题。(17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蝙蝠探路的方法是 。(2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蝙蝠飞行时,是靠耳朵和嘴巴配合起来探路的。

B.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C. 雷达的天线相当于蝙蝠的耳朵。

D. 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3.下列关于“超声波”的说法错误的是( )。(2分)

A.超声波是一种声音,遇到障碍物可以反射回来。

B.超声波是蝙蝠用嘴巴和耳朵发出来的。

C.在夜里,蝙蝠能利用超声波改变飞行的方向。

D.人的耳朵是听不见超声波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4.画“ ”的句子中的“反复”“终于”能删去吗?为什么?(2分)

5.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的启示吗?(至少写两种)(2分)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8分)

生命之网

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都栖息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哪里的植物种类丰富多彩,哪里的动物就成群出没。

所有的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植物还为动物提供栖息的场所、掩蔽的地方;动物也会帮助植物传授花粉,播撒种子,啄除害虫。

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英国乡村曾经观察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凡是猫养得多的地方,那里的红三叶草就长得特别茂盛。

猫和红三叶草之间,似乎毫不相干,可是加上土蜂和田鼠两个环节,就联成了一根相互连接的链条——食物链。

自然界存在着数不清的食物链,各个环节,纵横交错,复杂多样。草被羊吃,羊被虎吞;鼠吃禾谷,猫头鹰捕鼠……一种植物往往被多种动物所吃:羊吃草,牛、马也吃草;一种动物往往吃几种食物:麻雀吃禾谷,也吃虫子;一种动物常常被多种动物所吃:狼和豹也像虎那样,吃牛、羊。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藻。”江河湖海里,这些更是常见的事儿。

在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就这样组成了一条条“食物链”。动植物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生命之网。

1.写出反义词。(2分)

直接( ) 细心( ) 秘密( ) 复杂( )

2.“生命之网”指的是( )。(2分)

A.生命像网一样破烂不堪。

B.生命的网。

C.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

3. 根据文章的内容,设计一条食物链图。(3分)

4.我们懂得了“生命之网”那么我们今后应如何做呢?(3分)

5.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问题?(3分)

第三部分 习作表达(30分)

十、习作(30分)

题目:小小“动物园”

想一想:你的家人和哪些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每天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你感觉怎么样?

给每个家人都写上一段。做到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