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7月6日这天早上8点30分,志愿者在黄梅县西河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给同学们上了一节令人陶醉的音乐课。本节课以“关注生活、关注音乐,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获得快乐”为主题。有些音乐是路过耳朵的,而有些音乐是通向心灵。或许这么来给音乐分类,会引发很多朋友不同的意见,因为同一首音乐会引起听众不同的观点。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有的时候我们是用耳朵来听音乐的,而有的时候我们用的是心灵。而小孩子在最好的年纪用心灵来感受音乐实在是一个非常令人难忘的过程。

志愿者先拍手进教室,师生问好,先用美妙的音乐《四季童趣》把孩子们带入课堂。让孩子们先聆听这首歌,聆听是新课标比较重视的一个教学方法,聆听能让学生对歌曲整体感知,提高学生的乐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听觉体验。志愿者认为对音乐的感知,首先应当是建立在聆听的基础上的,新歌教学,巧妙运用聆听,对歌曲的教学有着“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然后志愿者让孩子们说说四季,问歌曲表现的是哪个季节,问一年有几个季节。然后让孩子们讲述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

一、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同一段音乐,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音乐中的情感,而不是在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音乐的时候教师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比如说,我在让学生欣赏歌曲后,问学生对歌曲有什么感受?学生说觉得歌曲很优美、欢快。接下来我又问学生那歌曲中的“呦罗喂”和“休止符”有什么作用,学生就说不出来了,虽然我把相关内容的乐句示范了几遍,学生仍不得其解,所以我只好告诉学生“呦罗喂”和“休止符”在句中分别有什么作用。其实,学生只听了一遍歌曲,他们对歌曲的感受只是表面的,所以对于再深的东西,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欣赏学习中慢慢去体会,不必拔苗助长。

二、注意提问方式。

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注意提问方式,合理地、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内容。比如说,《四季童趣》这首歌曲,中间有个力度记号p,为了让学生能注意到并在演唱时把握好力度,我在课堂中问学生看到这个力度记号的时候接下来歌曲声音应该唱的怎么样?学生答更强。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在学生听完歌曲后,问学生歌曲哪个地方是感情发的地方?学生一样会感受到是在中间的地方,这时候我再把力度记号p拎出来讲的话,学生会有更深的理解,演唱时自然会处理的更到位。

三、歌曲感情处理。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五年级的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声音苍白,更谈不上感情的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唱歌曲过程中就把歌曲演唱中感情处理的要求渗透其中。比如说歌曲的重拍在哪里,节拍强弱规律,歌曲感情发的地方,休止符演唱时要做到声断气连等等,这些如果都能渗透进去,学生在演唱时自然能更好的处理歌曲。

湖北学子三下乡(湖北学子三下乡)(1)

图为孩子们回答问题的场景。

三年级学生通过之前两年的音乐学习,应当储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学生体验、感受音乐和探索、创造音乐的活动能力也越来越强。面对初次见面的学生,志愿者在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这条原则,抓住这个年龄段学生所想、所盼,通过语言、神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其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投入到歌曲当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在音乐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演唱习惯、学习习惯进行提示。同时将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穿插在音乐活动中进行。志愿者觉得更加需要小孩子的生活要丰富多彩才能不枉他们的青春,有时候听听音乐也能令自己的心情愉悦,于是志愿者对那个孩子说,让他好好感受一下这个音乐的魅力,在不开心或者有烦恼的时候可以多听听音乐,可以缓解一下自己的情绪。那个孩子先感受了一下《四季童趣》那首歌,最后那个孩子很完整很开心的学会了这一首歌。然后志愿者让每个孩子在纸上写上自己对这节课的感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歌曲的演唱技能,志愿者就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创编活动,首先找了几个碗和几双筷子,引导孩子们用筷子去敲碗,碗会发出不同的声响,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观察每个碗发出的不同的音乐,让孩子们自己来创一首歌。让孩子们大胆想象,培养孩子爱想象、敢表现的个性,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通过小组创编活动,不仅加深同学间的友谊,更提升实践及创造能力。

此次课程旨在通过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的音乐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学音乐的情感和兴趣,提高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在情感共鸣中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