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道向佛

梁武帝萧衍(464-549年),字叔达,出身于兰陵萧氏。南齐时担任雍州刺史,曾率军抵御北魏入侵。他文武双全,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文章诗赋样样精通。萧衍早年信仰道教,与茅山道士陶弘景交往密切。后来投身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成为“竟陵八友”之一。因竟陵王崇佛,他府中常有佛门高僧出入,萧衍与这些僧人接触后,就逐渐转变了信仰。

永元二年(500年),萧衍起兵攻讨东昏侯萧宝卷,拥立南康王萧宝融称帝,次年攻陷建康。中兴二年(502年),他接受萧宝融“禅让”,建立南梁,成为梁朝开国皇帝,世称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的一生(自愿舍身为奴的梁武帝萧衍)(1)

梁武帝萧衍

称帝之后,萧衍坚信自己之所以能成为皇帝,享有荣华富贵,都是前身供佛供僧、大修功德的果报,于是更加痴迷于做佛事。为了表达自己一心向佛的虔诚,他专门下了一道《舍道归佛》的诏书,全文节录如下:

维天监三年四月八日(佛诞日),梁国皇帝兰陵萧衍,稽首和南十方诸佛、十方尊法、十方圣僧……弟子经迟迷荒,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习因善发,弃迷知返,今舍旧医,归凭正觉。愿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同共成佛。宁在正法之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天。

在诏书中,他已将道教称之为“邪法”,表示要在来世以童子身出家弘法。

大做佛事

在位的四十八年内,他将佛教尊为整个南梁王朝的国教。他请扶南沙门僧伽婆罗在寿光殿翻译佛经。在译经首日,梁武帝坐于下座,担任记录员。后又礼请扶南僧人曼陀罗、天竺沙门真谛来中国翻译佛经。梁武帝对这些僧人给予王公一样的政治经济待遇。他拿出国库中的金银铸造了大量的佛菩萨圣像。仅光宅寺的一尊铜像就用了近百吨黄铜。天监八年,派僧祐督造剡溪大石像,高数十丈,后来被毁,如果保存下来的话,将比乐山大佛还要大。

从天监十二年开始,在三年内,萧衍用国库的钱修建了爱敬、智度、新林、法王、仙窟、光宅、解脱、开善等数十座寺庙。其中,同泰寺的金碧辉煌程度已盖过了皇宫。

然后,他就常在同泰寺设水陆道场,立无遮大会。他受了菩萨戒,法名“冠达”。自己还注解佛经并进行讲授。他对佛教戒律非常重视,任命持戒严明的法超为京城的僧正(主管戒律执法)。在此之前,僧尼是可以吃三净肉的,而萧衍制定了新的戒律,禁止僧人食用酒肉。他带头奉行,一天只吃一餐,全是素食。而且还断了房事,从普通三年之后,他再也没有宠幸任何妃子,整个后宫的佳丽全都守了活寡。

梁武帝萧衍的一生(自愿舍身为奴的梁武帝萧衍)(2)

舍身为奴

为了表达对三宝的高度崇敬,他以皇帝之尊舍身为寺奴,帮僧人洗脚,铺床叠被,打扫寺中卫生。

527年三月,萧衍自愿舍身为同泰寺的寺奴。四天后,群臣凑够了份子钱,交给同泰寺住持,才将萧衍“赎”出来。

529年九月,在同泰寺设无遮大会,萧衍披着袈裟,登台讲解《大般涅槃经》。大会结束后,他再次舍身为奴,群臣只好又凑集了一亿钱,才将这位菩萨皇帝赎出来。

546年三月,已经83岁高龄的萧衍第三次舍身同泰寺为奴。一个月后,皇太子从国库中拿出两亿钱将其赎回。

从547年开始,萧衍就不再穿皇袍,而是一年四季穿着僧服,致使举行朝会也是如此。并在当年再次舍身同泰寺为奴。这次做了51天寺院“奴隶”,群臣又从国库中拿出一亿钱将其赎出。

萧衍前后共四次舍身,为同泰寺创收了5亿钱的功德款(相当于2.5吨黄金)。

朝纲败坏

萧衍在位期间,全国新增寺庙2846所,在籍僧尼总数达82万人,而梁朝的总人口也才1000万左右,平均每12人中就有1人出家为僧。这些寺院占有大量耕地,但都不向国家交税,而僧众也不服兵役和劳役,很多还要由国家财政供养。经过几十年的折腾后,南梁朝廷的财政已是十分空虚。

皇帝带头崇佛,臣子们群起响应,他们也大肆建庙修塔,布施供养,认为这是在为今生和来世积攒福报,就像人们把钱存进银行一样。群臣各以自己的名义修建了成百上千座佛寺佛塔。但这些建设费用并非出自他们自己的口袋,而是从底层百姓那里横征暴敛来的,搞得很多人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而对于臣子们贪污行贿、盘剥百姓的不法行为,萧衍本着“慈悲为怀”而给予纵容,一味的姑息养奸,结果导致朝纲败坏,而百姓怨声载道。

梁武帝萧衍的一生(自愿舍身为奴的梁武帝萧衍)(3)

侯景之乱

萧衍晚年,北齐的叛臣侯景以“豫、广、颍、洛、阳、西扬、东荆、北荆、襄、东豫、南兗、西兗、齐等十三州”投降梁朝。萧衍因贪念十三州的土地,而接受了侯景的投降,封其为河南王、大将军。后来,梁朝与北齐讲和,但北齐要求以梁朝遣送侯景回东魏为和平条件。侯景得知后,寻机发动叛乱,率军攻入南梁都城建康,将梁武帝萧衍围困于台城。而守卫都城的临贺王萧正德竟然投靠了侯景,开城把叛军放入,台城沦陷。侯景将萧衍囚禁于净居殿,断绝了他的食物和饮用水。

549年五月初二,萧衍在饥渴交加中逝世。

后世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说:“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皆有文集行于世,何救于亡!为人主患无德政,文章何为!”

宋代程颐在《道山清话》中论道:“梁武帝英伟之姿,化家为国,史称其生知淳孝,笃学勤政,诚有之。终其身无他过,止缘好佛一事,家破国亡,身自馁死,子孙皆为侯景杀戮俱尽。可不深戒!”

其实,按照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功德也是在方便中修出来的,身居高位就应该利用自己的权力为天下苍生谋福利。而不是夺民口食来做法事,为自己谋取人天福报,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梁武帝本可以辞去帝王之位,专修佛法,但问题是他还没到这个境界。一方面想出世解脱,一方面又贪念人天福报,鱼和熊掌都想兼得,烦恼便由此增长。所谓“舍身”也不过是在演戏罢了,群臣用来给他赎身的钱都是从百姓那搜刮来的血汗,拿这种钱做功德,只会增加深罪业,那还会有福报。《中庸》上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修菩萨道,未必一定要吃斋念佛才是修行。身在不同的位置,修行之道当然是各有不同。《金刚经》有云:“一切法皆是佛法。”身在帝王之位,就当敬天爱人,使生民免于饥寒,这才是帝王应做的“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