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要把这三者放在一起,是要做出一些区分来,让人们明白三者之间的异同,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个身份。
这三者都是针对一种文化而来的。区别是采取了不同的对待方式,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三者的区别,我大体做个比较。
行者:是以这种文化的核心思想为指导,践行这种文化的精髓。比如,道家讲“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能够按照“无为”、“不言”的核心思想,抛弃个人的想法、意志去为人处事,这样的人,就叫行者。行,指的是身体力行;行者,就是身体力行的人。
学者:是研究这种文化的起源、发展、实践应用的程度等。比如《道德经》的版本有几种?作者老子的生平?围绕着道家文化,其中有几个分支流派?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为什么道教是至高无上的?等等。学,指的学识、学问;学者,就是研究学问的人。
修者:其实就是教徒,按照一定的宗教仪式、戒律、规范等约束而生活,并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些约束。比如,道观、寺院里的那些修行者,以及隐居于山林、荒野等处的隐士。修,指的是以某种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修者,就是愿意接受戒律约束的人。
这三种人,相互之间并无明确的标签标注。行者,懂得道理,并能做到;身在红尘之中也可,驻足寺、观也行;行者,学问也可以大些,但这个人一定是以践行为先。学者,肯定懂得若干道理,但是,自己未必能够做到。往往有些学问大的人,脾性品行很一般。修者,既然成为宗教中的一员,就必然按照宗教的仪轨做事,守戒为先。
在我个人看来,当以行者为上、学者次之,修者为下。
做事就是最好的修行,所以修行不分红尘、世外。那些坚定地认为出家才能修行者,是一种执拗的极端。因此,修者为下。
读书使人进步,知识改变命运。学者,就是传播知识的使者。因此,学者,是受人尊敬的。
行者,往往是隐藏在红尘中的高人,就在你的身边而不被你所知。传统的四大名著中,有两部提到了“行者”,一是《西游记》,悟空有个别名“行者”。原因在于:唐僧代表一颗心的心志,悟空代表一颗心的心性。唐僧立志求经,就是立志修心,能够明心见性,那么,代表心性的悟空就只能勤而行之,就是“行者”,只管耕耘就够了。二是《水浒传》,武二郎也有个别名“行者”。原因在于:武二郎代表了人性中的“义”,只要符合义,那就尽管去做,正是义不容辞之说。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