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羊肠小道一词是指:由于羊的肠子特别长,特别细,弯弯曲曲,所以多用此形容山路崎岖,指曲折而极窄的路,也指道路狭窄而清冷险峻。
可见这个词大多与狭窄、冷清、崎岖等挂着钩的,但是今天咱们所说的这条羊肠道不仅不冷清,还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并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极有份量。
这条羊肠小道的名字就叫“羊肠坂”。
打开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所著的《国史大纲》中的一个有关夏朝时氏族活动区域的插图可以看到在图的正中央位置有一列山脉——太行山脉,山脉的上标注着羊肠两字。太行山的下方就是横亘东西的中华民族的摇篮、母亲河——黄河。
“羊肠”位置图
在太行山南端、黄河两岸、今天的山西省南部及中条山脉两侧就是夏朝的主要活动地区。
夏朝人首先兴起于河南省嵩山山脉,在伊水和洛水的上游,他们的发展、繁衍、扩张路线是分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在今天洛阳东部的巩义市附近渡过黄河,通过羊肠坂到达今天的山西省南部晋城市、长治市,进而向西到达今天山西省的临汾盆地。第二个方向是沿黄河南岸东下,到达今天的山东省西部、河北南部以及河南省北部一带,与黄河下游的民族势力有了接触,从而产生了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少康中兴等一系列故事。
从后一种发展方向看,往黄河下游发展的路线是有阻挡的,因为那里已经有了其他民族。只有黄河中游和山西南部这里才是最适合势力扩张,由于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之间的黄河在夏朝时期水量比现在要大的多,并且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水流湍急,虽然可能有大禹之类的英雄以大无畏的气概曾经渡过黄河,并且留下了美丽的传说,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不利于大众的往来和运输的,因此夏国在黄河中游和山西省南部之间的交通、交流、运输只能走渡过水流较为平缓的洛阳以东黄河段,再穿过险峻的太行山中的羊肠坂,这也是钱穆先生对“羊肠”如此看重的原因。
巩义、晋城一线在夏国的位置
正是有了这条曲折但特别重要的羊肠小道,才使得河南北部、山西南部一带成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地,在这周围形成了“天下中心”的中原,并且建立起了夏、商、周三大王朝,继而又带动了春秋、战国时的诸强从这周边的渭河盆地、汾河盆地、伊洛平原、太行山侧平原走出去、扩张开来,从而开启了瑰丽的历史画卷。
羊肠坂是太行八陉之一的太行陉的其中一段,是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常平村到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碗城村的路段,全长约4公里。这里是太行陉的最险要路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羊肠坂示意图
羊肠坂上的蹄印和车辙
据说,在远古传说时期帝尧曾通过羊肠坂南出太行。在周朝时西伯侯姬昌西征黎(今山西长治市西南)后,又过经过这里南出太行,征商朝的鄂国(今河南沁阳市于邰村)。孔子游说赵国时也曾经过这里……历史上发生在羊肠坂的有记载的名人通过事迹以及各类战事有近40余次。最近的一次战斗则发生在1939年,以共产党员田时古为首的我抗日武装与国民党四十军在常平村北天池岭、碗城据险坚守30多天,给驻扎在沁阳西万、盆窑、校尉营、山王庄一带的侵沁日军牛岛师团一部以重创。
今天的羊肠坂依然是河南、山西省的交通咽喉所在,在古羊肠坂线路附近,就是繁忙的洛常线,而在此不远处就是编号为G55的二(二连浩特)广(广州)高速,已使羊肠小道变成了通途。
碗城和古羊肠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