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清朝入关以后,在顺治一朝的融合和发展下,各项治国政策和朝廷制度逐步走向完善,在前朝旧例的借鉴下,清朝的后妃制度也在康熙朝形成等级森严、品衔对应的明确管理制度。

在“千古一帝”康熙皇帝的治理下,清朝虽然没有达到鼎盛状态,但“康熙盛世”的开创,让清朝走入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民族加速融合的繁荣时期。清朝后宫嫔妃的民族组成也从清初时期的“满妃”为主逐步走向以“满妃”为主导,蒙妃、汉妃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民族融合后宫嫔妃制度。

另外,经过三朝的发展,康熙朝时期的清朝后宫嫔妃入选制度也逐步完善,形成定制,并为清朝皇权统治的稳固和良性发展定鼎了绝对基础。


清朝建立之初,仍然按照其民族特色对后宫嫔妃进行管理,延续自努尔哈赤时期的“福晋”制依然在清朝后宫施行,虽然皇太极根据汉臣的建议对后宫福晋有了“皇后”、“妃”等名号的确立,但系统、明确的后宫嫔妃制度并未形成,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顺治朝也没有改善。

清朝康熙年间后宫妃子的发型(探究清朝后宫嫔妃民族组成及后妃入宫途径)(1)

清朝后妃形象

康熙皇帝登基以后,清朝进入一个繁荣昌盛的高速发展时期,政治清明、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缓和,而且在中原地区儒家文化的巨大冲击下,以康熙皇帝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阶层对于汉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重视和推崇远胜前三朝帝王。为了进一步巩固皇权统治,康熙朝在顺治朝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和前朝政治息息相关的后宫嫔妃制度。

《清史稿·后妃列传》对于清朝成熟的后宫嫔妃等级制度有过明确说明:

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有清一朝,康熙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建树和对清朝疆域乃至后世中国版图的形成都坚定了绝对基础的同时,他还是一位“高产”皇帝,拥有清朝数量作为庞大的后宫嫔妃数量(有史可查的后宫嫔妃,就多达66位),生育皇嗣多达55人(35位皇子、20位公主)。所以,康熙朝后宫嫔妃的民族组成和入宫途径基本就够代表清朝的最佳状态。

清朝康熙年间后宫妃子的发型(探究清朝后宫嫔妃民族组成及后妃入宫途径)(2)

01 清朝后宫嫔妃入宫途径

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对于后宫嫔妃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制度,更没有入选规定和约束。《清史稿·后妃列传》记载:

太祖初起,草创阔略,宫闱未有位号,循国俗称“福晋”。

这说明在努尔哈赤时期,努尔哈赤的妻妾们只是按照“国俗”被称为“福晋”,这里的“福晋”称号和汉民族的“夫人”称号并无多少差异,更没有封号或者地位的象征。甚至对于大妃、或者大福晋的称号也只是“后人缘饰名之,非当时本称也。”

而后

“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等威渐辨。世祖定鼎,循前代旧典。康熙以后,典制大备。”

这说明在康熙朝才形成完备、系统的后宫嫔妃等级制度,随之而来的后宫嫔妃入宫途径和办法也成为清朝统治阶层倍加重视的后宫制度组成部分。在康熙皇帝的后宫嫔妃中,入宫途径主要有三种:选秀、待年宫中、南巡所获。

1、选秀

清朝后宫嫔妃主要的入宫途径即为选秀,选秀制度源自顺治朝,到康熙朝形成定制。清朝入主中原以后,有了大一统的稳定的政治条件,选秀制度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萌芽并在康熙朝进行了完善。

清朝康熙年间后宫妃子的发型(探究清朝后宫嫔妃民族组成及后妃入宫途径)(3)

影视剧中的选秀情形

选秀:在满、蒙、汉八旗中挑选适龄女子充实后宫的制度。

在完善后宫嫔妃等级制度的同时,康熙朝也将选秀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

选八旗秀女每三年一次,选内务府秀女每年一次。

其中“八旗秀女”乃系“八旗贵女”,也就是满洲贵族家庭的适龄女子,这部分女子因为出身高贵,大部分会充实到皇帝后宫中,或者“为皇子、皇孙栓婚,或为亲、郡王及亲、郡王之子指婚。”

“内务府选秀”乃系“八旗包衣”适龄女子中的挑选,这部分女子因为出身不高,而只能进入宫中成为宫女,按照《盛京内务府选秀女档案》的记录来看:

从内务府包衣(家奴)佐领下的女儿作为秀女选入宫中的不得正式选为妃、嫔,不能与宗室结亲。

自然,以这种方式入选的秀女是供皇室驱使的宫女,若非意外,一辈子也无法摆脱作为宫女的命运。不过,万事皆有例外,这些宫女中也不乏有“飞上枝头变凤凰”的特例,如康熙朝的德妃乌雅氏、定嫔万琉哈氏,乾隆时的令皇贵妃魏佳氏。

2、待年宫中

嫔妃未成年之前选入宫中视为入宫待年。顺治、康熙二帝皆在稚子之龄登基为帝,完全还未到娶后纳妃的年纪,所以选年龄相仿女子入宫陪伴,这些嫔妃没有经过正规的选秀途径入宫。因为有了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特殊情况形成的后宫嫔妃入宫途径,与后世帝王选妃也形成了一定影响,尤其对于幼年帝王的后宫嫔妃组成,影响很大。

清朝康熙年间后宫妃子的发型(探究清朝后宫嫔妃民族组成及后妃入宫途径)(4)

待年宫中的年幼嫔妃形象

《清史稿·后妃列传》记载:

悼妃,博尔济吉特氏,是科尔沁达尔汉亲王满珠习礼之女。选入宫中待年,未及册封便逝世,顺治十五年追封悼妃。

这里可以看出,顺治皇帝年仅6岁登基,尚不能完婚,但后宫嫔妃的准备工作关乎朝政、关乎清朝国运气脉,所以必须早作准备,这也就衍生了清朝后宫填充的另类办法,就是将年幼女子养在宫中,待到婚假年龄再行成婚。

康熙皇帝和顺治皇帝一样,都是年幼登基,而且康熙朝选妃制度的完善,让“待年宫中”的入宫途径成为普遍现场,我们非常熟悉的荣妃马佳氏,这个为康熙皇帝生育五子一女的“四妃”之一就是来自“待年宫中”的选妃制度。

《清实录·圣祖实录》记载了一份康熙皇帝专门册封薨逝嫔妃的一份上谕:

谕礼部,博尔济金氏,乃科尔沁冰图郡王额济音之亲叔额德台吉之子三等台吉阿郁锡之女。选入宫中待年。方欲册封,今遽尔长逝。朕心深切轸悼,宜追封为妃。其封号及应行礼仪,尔部即察例议奏。寻允礼部议。追封为慧妃。

由此能够看出,康熙皇帝对于“待年宫中”而来的后宫嫔妃,感情颇为不同,而且此种制度并不仅仅局限于满族八旗女子,蒙古八旗或者汉军八旗女子也在该制度的影响范围之内。

3、南巡所获

之所以将这种并未明确规定更没有形成管理制度的后宫嫔妃来源列入康熙朝后宫嫔妃的来源之一,就是康熙皇帝“六下江南”的巨大影响和南巡途中所获嫔妃之多。

这类后妃是在康熙帝南巡时各级官员进贡献上的女子。历史上康熙曾六次南巡,这为其后宫增加了不少新鲜面孔。这类汉妃在康熙朝后期颇为受宠,康熙后妃中的顺懿宓妃王氏便是康熙南巡所获。

清朝康熙年间后宫妃子的发型(探究清朝后宫嫔妃民族组成及后妃入宫途径)(5)

康熙皇帝南巡图

02 清朝后宫嫔妃的民族组成

清朝进入康熙朝后,清朝对于中原地区的统治逐渐稳固,中原地区的汉民族也逐渐接受了这个“异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而因为清朝统治阶层后宫嫔妃的纳入和前朝政局甚至皇权稳固息息相关,所以康熙朝后宫嫔妃逐渐从后金政权时期“满妃”唯一的状态发展至“满妃”、“蒙妃”、“汉妃”相融合的后宫嫔妃存在生态。

1、满妃

满妃即为满洲出身的后妃,是对所有满人后妃的统称,主要包括两种类型:满洲八旗后妃和满洲八旗包衣后妃。满洲八旗后妃是指由户部主持的选秀产生的满八旗贵女后妃,主要是出身显贵的满州八旗女子。满洲八旗包衣后妃乃系内务府选秀产生的后妃,主要是包衣出身的满洲女子,地位较低,而且如没有特殊情况很难升至较高位分嫔妃。

对于“满妃”中的“满”字,《清代通史》有过说明:

天聪九年十月中,有敕曰:我国原有的满洲、哈达、乌喇、叶赫、挥发等名,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诸申乃席北超墨勒根之裔,与我国无关。今后一切人等,只许称我国满洲之名;其各旗贝勒所属人员,勿称为某旗贝勒家诸申! 此敕所云诸申,即女真之对音。

也就是说当初偏居关外的女真三部所有部族,都统成称“满人”,所以,对于“满妃”的称呼也就是对于所有出身女真族后宫嫔妃的称呼。

清朝康熙年间后宫妃子的发型(探究清朝后宫嫔妃民族组成及后妃入宫途径)(6)

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满妃就占据着清朝后宫嫔妃的主导地位,皇太极时期,因为对蒙古部盟的政治、军事联盟所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后妃一度成为主导地位的后妃,都也未能改变满妃在皇太极心中的地位。在皇太极11位皇子中,有8位出自满妃,占比高达73%,而且前七位皇子全部出自满妃,这足以说明在蒙古后妃占据主导地位的皇太极后宫中,满妃的地位和恩宠依然不容忽视。

帝王联姻可以通过嫔妃安定朝臣之心,而作为嫔妃外家的大臣以此便会与皇室休戚与共,在必要时维护帝王的权威,皇室的尊严,从而巩固家族的利益,此乃互惠互利之事。作为清朝统治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洲贵族势力对于清朝政局、皇权统治的影响远远大于蒙古后妃或者汉人后妃。而且,在康熙皇帝的有效控制和约束下,清朝皇室和满洲贵族之间的联姻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被最大程度的缓解或者消除。

所以,有清一朝,一直以满妃作为清朝后宫的主要组成部分。

2、蒙妃

同蒙古部盟的联姻制度自努尔哈赤时期便已经盛行,建立后金政权前后,努尔哈赤为了装袋机的力量,也为了消除强大的蒙古部盟对后金政权的巨大威胁,他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采取了“近攻远交”的政治策略。对女真各部以武力征服,对蒙古部盟利用联姻联亲建立政治、军事联盟。

皇太极继位以后,更是将这种“满蒙联姻”制度发挥到了极致,当然这和当时后金政权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皇太极的五宫福晋全为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这对于稳固后金同科尔沁部盟的联盟意义重大。

清朝康熙年间后宫妃子的发型(探究清朝后宫嫔妃民族组成及后妃入宫途径)(7)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朱子彦所著《清代后宫制度论述》一文中,就对清朝后宫嫔妃组成中蒙妃的所在,进行过说明:

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封建王朝,十分注重同其他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清朝后宫除了按照祖制采选八旗秀女为后妃外,还有意识地采取与蒙古各部联姻的政策。

清王朝之所以对蒙古实行和亲政策,是和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及民族势力发展紧密相关的。康熙朝虽然基本完成了对国土疆域的扩张和统一,但在孝庄太后和具体政局、关外局势的影响下,依然将“满蒙联姻”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施行。虽然康熙皇帝只拥有两位蒙古后妃,而且都来自于蒙古科尔沁部盟,但这对于维护满蒙关系仍然起到了巨大作用。

3、汉妃

清朝入关之前,汉人在清朝统治阶层眼中地位非常低,甚至有“汉女不得为妃”的祖制约束,但清朝入关以后,在中原地区汉文化的巨大冲击下,为了巩固满族统治、拉拢和安抚汉族士绅阶层,顺治皇帝便开始接纳汉人妃子。其中,汉人恪妃石氏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及至康熙帝,后宫嫔妃中出自汉军八旗的比之顺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孝懿仁皇后、悫惠皇贵妃皆出自佟佳一族,佟佳氏原姓佟氏,即为汉人姓氏。

清朝康熙年间后宫妃子的发型(探究清朝后宫嫔妃民族组成及后妃入宫途径)(8)

对于佟佳氏的渊源,《清史稿》有着较为明确的说明:

后家佟氏,本汉军,上命改佟佳氏,入满洲。

佟家一门之所以能够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繁荣昌盛、久盛不衰,甚至有着“佟半朝”的称号,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它外戚家族的身份,得益于顺治皇帝、康熙皇帝后宫中佟氏后妃的存在。而佟氏后妃的存在也进一步说明了清朝后宫中对于汉妃的重视程度。

康熙后宫嫔妃中汉妃所占比例并不小,远比蒙妃要多,尤其是康熙晚年时期,汉妃的数量更是不断增加。汉妃一直颇受康熙宠爱,且为其孕育众多子嗣,但是康熙对其份位颇为吝啬,搭嘎就是因为“汉女不得为妃”的祖制在前,汉妃在后宫中颇受排挤,生前跻身妃位者少之又少。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入关以后,在借鉴了前朝旧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了清朝后宫等级制度,这对于清朝统治阶层在维护皇权巩固、平衡满洲贵族势力、拉拢和安抚蒙古、汉臣势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清史稿·后妃列传》、《清实录·圣祖实录》、《清史稿·圣祖本纪》、《盛京内务府选秀女档案》、《清代通史》、《清代后宫制度论述》、《康熙朝后宫的民族成分》、《清代选秀女制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