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之景(山高峰为)(1)

白云山迷人景色 曾宪平摄

山中之景(山高峰为)(2)

嵩县黄庄手绘小镇

山中之景(山高峰为)(3)

第四届陆浑开渔节

山中之景(山高峰为)(4)

县城滨河公园

山中之景(山高峰为)(5)

特色古镇——德亭镇乡愁街景

山中之景(山高峰为)(6)

汝南扶贫搬迁社区曾宪平摄

山中之景(山高峰为)(7)

嵩县县城鸟瞰图

□本报记者李宗宽本报通讯员罗孝民王博

说到嵩县,单凭“嵩”字就能浮想到“山”“高”。外地很多朋友都会很自然地和中岳嵩山联系在一起,其实嵩县就是因为嵩山的起脉而得名。

嵩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秦岭——准河地理分界线,伏牛山生态核心区,位于暖温带和亚热带交会处,素有“九山半岭半分川”之称,总面积3009平方公里,现辖11镇5乡310个行政村12个社区,总人口64万余人。境内有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三大山脉,有伊河、汝河、白河三大河流,分别汇入黄河、淮河、长江。一县跨三域,全国罕见。

过去的嵩县几乎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主要是工业发展一穷二白;农业发展人多地少;地理环境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酱油不咸,醋不酸,饼干赛似耐火砖,盖座大楼底儿朝天”。这首歌谣就真实反映了过去嵩县的状况。在上世纪90年代初,嵩县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全省倒数第一名。

如今的嵩县可以说是生态和宜居的代名词。山沟变景区,乡村变景点,岭间架高速,山坡换新颜。过去的荒山秃岭,现在是郁郁葱葱,瓜果丰盈。天蓝、水清、空气洁净、产业兴旺、旅游胜地、道路畅通、生活富裕等词汇已成当下形容嵩县的崭新标签。

70年来,嵩县从一穷二白走向美好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誉为“中原绿肺”“洛阳后花园”,洛阳南部生态涵养区。先后获得过“中国旅游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十大休闲旅游县”“国家生态示范县”“中国银杏之乡”“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县”“2019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等称号。

变吃法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去,群众没有别的门路,上山伐木,开山毁林,开荒种地已成当时人们挣钱填饱肚子的主要手段。这种竭泽而渔的吃法把山吃秃了,把水吃干了,青山绿水越发成了穷山恶水,人是越过越急,越来越穷。

近年来,嵩县紧紧围绕全市“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和“9 2”工作布局,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带动、民生为本”四大战略,集中精力做好“脱贫攻坚、产业培育、新型城镇化、生态保护利用”四篇文章,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572510”工程,全面建设富强、绿色、创新、和谐、宜居嵩县,切实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嵩县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以休闲旅游和避暑养生为主,在全县范围内打造开放式“5A级景区”,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现有旅游景区22个,乡村旅游点23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人间仙境白云山,奇石秀水天池山,原始林海木札岭和碧波荡漾陆浑湖等风景名胜。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二程故里、道家圣地九皋山、中原四大名寺之一的“云岩寺”以及润泽古今的伊尹文化、程朱理学等形成了人文旅游的煌煌奇观。

嵩县秉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县域经济发展中,把绿色矿山建设作为“发展生命线工程”来抓,围绕打造“全国绿色矿业发展先行县”目标,坚持“规划引领、标准倒逼、标杆带动、科技支撑、综合利用”的创建路径,在提升绿色矿业发展理念上下功夫、在政策引导和建设指导上做文章、在推进绿色改造和生态治理上求突破、在破解制约矿业生存和发展瓶颈上打出路,打造了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的绿色矿业。县域矿山企业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达到良性循环,从而使企业实现了矿区与环境的和谐共荣,嵩县黄金生产成为全国十大产金县第五位,成为全国氟化工集聚高地。

同时,围绕生态和养生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境内中药材品种多达1310种,进入市场的就有358种,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多万亩,其中盛产于南部山区的柴胡被誉为“嵩胡”,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中国原产地保护品牌。目前县内拥有十家中药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变活法

走出大山乡村变景区

大山曾阻断人们的视野,一年只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苦干苦熬,靠天吃饭。现在的人是离开墙根,背起行囊走出大山外出打工,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让乡亲们一年四季有业就、有钱挣、有盼头,这些群众开了眼界、学了技术、充实了自己的口袋,他们不仅脚踏实地增收致富,过上现代文明新生活,还带动更多人勇敢走出乡村、走出嵩县、走出洛阳,走出河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上脱贫致富的幸福大道。有的回乡创业,带富乡邻。在嵩县黄庄乡三合村,一位年轻人,从小热爱绘画,在外打拼几年后,有了见识及人脉,同时也有了经济条件。他就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村里的原生态和古村落优势办起了写生基地,带富乡邻创业。在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冯亚珂“一支小画笔画出了脱贫路”故事被省领导点赞。

贫困群众大多居住在深山区,出行、吃水困难,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条件差,土地资源匮乏。嵩县在全国率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易地扶贫搬迁,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嵩县在实施易地搬迁过程中,为了让散居深山的贫困群众搬得出、富得快,将安置点选择和产业发展同步规划,选址时按照靠近县城、靠近产业园、靠近乡镇政府、靠近乡村旅游点分类实施。搬迁地配套建有扶贫车间、便民服务中心、超市等基础设施,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加上在基地务工,一年最少有一万元的收入。人迁出来了,留在深山里的农田怎么办?老的宅基地怎么办?嵩县因时制宜、分类处置,达不到复垦标准的,进行生态修复;有当地特色的民居,进行古村落改造;适合特色种植的,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中药材种植。目前,嵩县通过103个产业扶贫帮扶基地、18个扶贫车间和83个村级光伏电站以及10万亩的中药材种植,带动了全县转型发展。

以前嵩县守着山村美景“要饭吃”,现在通过保护生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唤醒了“沉睡”的山村。嵩县变“旅游 ”为“各行业 旅游”的发展模式。通过“美丽乡村 旅游”“城镇化 旅游”“文化 旅游”“工业 旅游”“农业 旅游”等“ 旅游”模式,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让群众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挣,实现脱贫致富。在全县实施“572510工程”,即每年确定5个特色小镇、7条精品线路、2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0个休闲农业观光园,着力建设生态美、乡风美、生活美的“三美乡村”。天桥沟、下寺、石头部落、三合村等8个村被评为河南省旅游特色村,成功申报市级“美丽乡村”7个,“四美乡村”示范村10个。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全县挖掘开发旅游商品12大类208种,旅游商品经营商户1000余户,全县宾馆、农家宾馆1100余家,床位3万多张,新建、改建精品民宿530余家;成立旅游汽车公司6家,旅游定点服务单位达到60家,直接从事旅游经营服务的商户6850家,从业人员2万人,提供社会就业岗位5万个,10万山区群众依托旅游增加了收入,旅游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变干法

抓住机遇“四两拨千斤”

往日,山里人不怕吃苦,只知苦干,没能巧干,以至于丧失许多发展机遇。现在是发挥主观能动,抓住脱贫攻坚、退耕还林、自然环境保护等发展机遇,营造优良环境,适宜创业创新。

嵩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河南省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洛阳唯一一个深度贫困县。以前,交通路网密度不够,县域环线尚未形成,公路等级偏低,影响了山区群众的脱贫攻坚步伐。目前,嵩县通过抓住交通扶贫高速乡路建设等机遇大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2375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79公里,全县322个行政村(社区)实现了通硬化路,通达率达到100%,客车通达率100%;全县84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已全部建成一条通畅的对外出口路,形成了以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线,村村通公路为脉络的较为完善的县域公路网络。洛栾高速已建成通车,尧栾西高速即将通车,渑栾高速已经开工。高速公路网的形成使嵩县发展开上了“高速路”。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嵩县抓住教育扶贫机遇,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是辍学的主力军,抓好控辍保学,确保一个不掉,嵩县扎实开展“千名教师访万户”大走访、大排查、大宣传活动;全面落实教育资助和营养改善政策;分类施策,持续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为孩子们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认真落实乡村教师各项待遇、扶持政策,采取高校招录,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引进”,通过国培、省培、市培,以及采取网络学习、外出研修、县内培训等多种方式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同时,实施职教强县战略,加快职教品牌发展,精心培育特色专业。成功创建河南省职教强县,嵩县中专被教育部等6部委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目前嵩县拥有1个市级公共实训平台和3个市级示范性职教特色专业,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7000人。

人们生活富裕了,保健养生意识也上来了,嵩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医药保健、养生、健康养老等产业,促进中医药产业与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通过重点引进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生物科技等高新科技项目,着力引进以柴胡、丹参、山茱萸、连翘、皂刺等为主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及深加工项目。健康养老产业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把养老产业与休闲度假旅游、与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与优质的农副产品资源相结合,重点引进休闲度假产业园、健康养老基地、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保健品生产企业等,打造伏牛山健康养老产业基地。

“穷则变,变则通”。嵩县人通过“变吃法”“变活法”“变干法”,走上了致富路,奔向了“绿富美”,机遇总会留给那些时刻准备且艰苦奋斗善于创造的人。70年来,嵩县人在持续奋进中收获幸福,在享受幸福中砥砺前行,在奋勇前行中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