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中国海军“海洋山”号电磁炮试验舰(暂称)的亮相,中国军迷对电磁炮这一新兴兵器的关注度再一次飞速上升。所谓“电磁炮将取代导弹武器,引领海军革命”的言论更是不绝于耳,甚至还有军迷高呼“电磁炮将带来战列舰的复苏”,但事实真的如此美妙么?

电磁炮解析(电磁炮并非传说中的完美杀器)(1)

图为国内军事爱好者制作的“055型电磁炮战列舰”想象图。

事实上,“电磁炮”的概念早已诞生近一百年,早在二战时期几个主要军事强国就对电磁炮做过样机研究。但为什么电磁炮至今都无法成熟量产,出现在海陆空天各种武器平台上?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而在制约着电磁炮(本文暂时只讨论电磁轨道炮,对线圈炮和重接炮不予讨论)的原因当中,有几个是技术进步可以克服的,而有一些则与技术无关,而与基本的物理常识有关。

图为“海洋山”舰上的电磁炮试验机。根据公开文献描述,中国正在试验的电磁炮能将弹丸加速至5马赫,并以此将弹丸投送至数百公里外。

而当弹丸在膛内加速时,弹丸的表面与电磁炮的轨道炮身一定会产生摩擦,而摩擦则一定会产生热。当这个摩擦的相对速度达到音速的5倍时,其产生的热量将会是十分惊人的。

这个环境很像是弹道导弹弹头或太空飞船再入大气层的过程,在数千摄氏度的高温下,任何耐热金属都免不了发生较明显的形变,更不要说大部分的导电金属材料都会蒸发。(注意,不是融化!)

这也便是制约电磁炮射速的最大问题。每射出一发弹丸,电磁炮管就必须冷却,而在射出数十发后,就必须更换炮管,以免炸膛造成事故。

电磁炮解析(电磁炮并非传说中的完美杀器)(2)

图为BAE系统公司的电磁轨道炮样机。制约于轨道加速原理,当前所有接近实用的电磁炮,其炮膛内都没有膛线。

这也就意味着,抛射出去的弹丸必须在空中扛住风偏、云层和相对湿度的影响,才能精准地落在“机械误差”所规定的大散布面积里,这不要说用于海战精准的“舰对舰炮击”,就连对付尺寸较小的地面目标都不能保证其效能了。

当然,在视距内战斗的地面装甲车辆可以用电磁炮平射,这和坦克的滑膛炮差距不大。但这又是另一回事了。

电磁炮解析(电磁炮并非传说中的完美杀器)(3)

图为美国海军实用型电磁炮的弹丸建模。

而且由于炮膛内的高温高压会破坏弹丸内的一切电子元件,所以在现代传统身管火炮上颇为流行的“精确制导炮弹”是没有办法为电磁炮所发射的。事实上,现在世界上所有接近实用的电磁炮,发射的弹丸都是单纯的“铁坨子”,只能靠尾翼和本身的质量来稳定飞行路径,而这明显是十分“不靠谱”的解决方法。

电磁炮解析(电磁炮并非传说中的完美杀器)(4)

图为中国QC280燃气轮机,该机的额定输出功率为30兆瓦级,和美国的LM2500基本等同。055型导弹巡洋舰装备4台该型燃气轮机,据称航速可以达到34节。

但看似“力拔山兮气盖世”的QC280,竟然必须要两台一起全力运转,才足够一门电磁炮连续发射(不考虑其可靠性,只考虑功率消耗)。这也就意味着,倘若要在航行时开炮,那么055舰上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上到“神盾雷达”下到寻常的舱室照明灯,都要为“电磁炮”让路。

当然,为了“电磁炮”上舰,军迷们可能会抛出尘封已久的“战列舰”概念,用巨大的舰体容纳更多的动力机组,支撑更多的电磁炮。但可不要忘了,为此“电磁炮战列舰”必将在装甲、近距防护系统和船体强度方面付出更多的代价,沦为“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笑柄。(利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