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讲究“封建”(分封建国)制度,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级别。其中以王爵最贵,要么分封同姓宗室,要么赐予大功之臣。虽然都是王,但王与王之间也有高低之分。通常来说,一字王为国王(亲王),两字王为郡王,前者的封地一般较大,后者这要相对小一些。在胶东半岛历史上,常见的“王号”有两个,一个是“胶东王”,一个是“东莱王”。
(汉代胶东半岛区划示意)
提到“胶东王”这个封号,相信胶东半岛的朋友应该都很熟悉,西汉时期曾分封过“胶东王”,以即墨故城为都,传承数代,在半岛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至于“东莱王”这个称呼,有的朋友或许就会陌生一些。实际上,汉代就在胶东设置了东莱郡,虽然当时没有“东莱王”,但后世在分封郡王时,通常会把东莱郡纳入封地。从晋朝到唐代,有不少人以“东莱王”的身份见于史书当中,下面就简单盘点一番。
正史记载的第一位东莱王,名字叫做司马蕤,是西晋所封。司马炎受禅之后,有感于魏国宗室不振的弊端,于是大封宗室子弟为王。司马蕤是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之子,他原本出继辽东王爵位,后来被徙封为东莱王。在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中,司马蕤的弟弟司马囧(继承司马攸的齐王之位)也是主要参与者之一,司马蕤牵扯其中,后来被废死。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又册封了一位“东莱王”,他就是元贵平。元贵平是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曾孙,到了孝庄帝时,血缘已经疏远,因此起初只是在朝中担任普通职务,后来才封王并出任大州刺史。不过,根据史料记载,元贵平虽然被封为东莱王,但并非整个东莱郡都是他的封地,实际上的食邑只有百户。与司马蕤相似,元贵平也牵涉到政争当中,未得善终。继北魏之后的北齐,也分封了一位东莱王,不过这次不是同姓(北齐宗室为高姓),而是封给了异姓功臣。
山西人韩轨,跟随高欢起家,立有战功,且为姻亲,被封为安德郡王,其子韩晋明,改封东莱王。史载韩晋明好文学、有美名,比起前代的两位东莱王,算是不错的人生。后来,北齐为北周所灭,北周又被隋朝取代,周、隋期间,未有东莱王的记载,到了唐代之后,又有一位“东莱王”出现,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李泰。李泰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第二子,颇受宠爱,此前被封为魏王,魏是大国封号,从魏王到东莱王,显然是一种降级安排。原因是李泰在夺嫡时失败,被贬出朝外。不过,李泰的东莱王当了没多久,就转封为顺阳王,后来又升为濮王。唐代以后,东莱王这一封号就不见于史籍,宋、金时期,偶见“莱王”,但似乎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