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篇第十九【原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语第十四篇跟读?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第十四篇跟读(一起通读论语第168课)

论语第十四篇跟读

子张篇第十九

【原文】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

子张说:“士遇见危难时勇于献身,看见有利可得时想到是否符合义,祭祀时诚心诚意致敬,居丧时真心实意哀痛,这样就可以了。”

【评析】

子张这些话孔子之前都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见1•22、3•12、3•26、14•12、16•10等章节)。 这一篇基本是学生转述孔子的话。有的学生在转述前先说“吾所闻”、“吾闻诸夫子”,有点像佛经开头往往有一句“如是我闻”。

【原文】

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译文】

子张说:“执守道德而不能弘大,信仰道义而不能笃实,(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可有可无的?”

【原文】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1)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注释】

(1) 矜:怜悯,同情。

【译文】

子夏的学生问子张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结交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结交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普通人;能够赞美好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很贤能的人,那对什么人不能容纳呢?我如果不贤能,那别人就会拒绝我,还谈什么拒绝别人呢 ?”

【原文】

19•4 子夏曰;“虽小道(1),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2),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

(1)小道:指具体的技艺、技能。

(2)泥:拘泥,阻滞。

【译文】

子夏说:“就是小技能,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要达到远大目标的话恐怕受其拘泥限制,所以君子不从事它。”

【原文】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1),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

(1) 亡:无。所亡就是所不知的。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日知录》,其书名即取自“日知其所亡”。

【译文】

子夏说:“每天都要学到未知的,每月都要(总结复习确保)不忘记已知的,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1),切问而近思(2),仁在其中矣。”

【注释】

(1)笃志:坚守志向。

(2)切问而近思:切问就是“切问己所学而未悟之事”,近思就是“近思于己所能及之事”,围绕已学的知识、身边的事情恳切提问、认真思考。大意是要踏踏实实,思考谋虑当前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好高骛远,凌虚蹈空。后来宋代大儒朱熹和吕祖谦编撰了《近思录》,是宋明理学的经典著作,近思二字即取于此。另一种比较简洁的解释是,切问就是近于问,近思就是近于思,切问近思就是好问好思的意思,亦通。

【译文】

子夏说:“广博学习,坚守志向,恳切提问,着眼当前认真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原文】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注释】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肆,作坊。

【译文】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道。”

【原文】

19•8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对过错一定会掩饰。”

【原文】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望他觉得庄重,接近他觉得温和,听他说话觉得严正。”

【原文】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

子夏说:“君子取得百姓信任后才去役使,如果没有取得信任,百姓就会认为是在虐待他们;君子必须取得君主信任后才去规劝,如果没有取得信任,对方就会认为你在毁谤他。”

【原文】

19•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1),小德出入可也。”

【注释】

(1)大德:指大节。 闲:本义是木栅栏,这里指界限。

【译文】

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越过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原文】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1)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2),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释】

(1) 抑:表示转折的意思, 但是,不过。

(2) 孰先传焉,孰后倦焉:历来的解释众说纷纭。关键在对“孰后倦焉”如何理解。比较简洁的说法是:“哪些适合先传,哪些可倦而后传。”有人干脆把“倦”解释为“传”字之误,那就更简单了。还有复杂些的解释认为这里的“倦”是诲人不倦的意思,这一句使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我们之前解释过,见16•1注),完整的表述是“孰先传先倦焉,孰后传后倦焉”,意思是诲人不倦地先传授学习哪些内容,诲人不倦地后传授学习哪些内容。 还有其他一些解释,不一一列举了。联系上下文,其实意思很明了,说到底就是说哪些先学哪些后学,要循序渐进,因材分类进行施教,从洒扫之类的具体小事先学起,慢慢再学高深的道理。加减乘除还没学,上来就讲微积分,恐怕不行。

(3) 诬:歪曲,诋毁。

【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洒水扫地、应对客人、迎来送往的礼仪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些,后传授哪些,这就好比草木一样,要分类区别。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诋毁歪曲呢?能做到善始善终循序渐进地传授学习,大概也就是圣人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