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名言感想(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经典语录)(1)

1、无论何种事业,如商业、政治,均不能与教育分离,无教育则无各种事业。

2、我们能有意地利用教育,使青年从正路开始,由此排除显著的社会恶习,我们可以利用教育作为实现人类更好希望的工具。

3、通过教育,社会却能够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能够组织它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明确地和有效地朝着它所希望的前进目标塑造自身。

4、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改革仅仅依赖法规的制定,或是惩罚的威胁,或仅仅依赖改变机械的或外在的安排,都是暂时性的、无效的。教育是达到分享社会意识的过程中的一种调节作用,而以这种社会赏识为基础的个人活动的适应是社会改

5、失败是一种教育,知道什么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6、工业上很多引人注目的制作法的社会重要性大大增加,不可避免地使学校教育与工业生活的关系问题重要起来了。这样大规模的社会改造的发生,不会不向从不同社会状况继承下来的教育提出挑战,不会不对教育提出很多新的问题。

7、为了创造一个民主社会,我们需要一种教育制度。在这种制度中,道德、智力发展的过程,在实践上和理论上乃是自由、独立的人从事探究的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些人把过去的思想和继承的东西,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作为进一步丰富生活的

8、教育是一种包括科学在内的活动。正是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更多的问题以便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又反应到教育过程中去,进一步改变教育的过程,因此又要求更多的思想,更多的科学,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9、一切浪费都是由于学校和现实隔离开来。……在谈到教育中的浪费问题时,我希望能使大家注意到学校制度各个部分的隔离现象,注意到教育目的的缺乏统一性,注意到各门学科和方法的缺乏连贯性。

10、问题不在于使学校成为工商业的附属机关,而在于利用工业的各种因素使学校生活更有生气,更富于现实意义,与校外经验有更密切的联系。……这种改造标志着一种社会,其中人人都应从事一种职业,使别人的生活更有价值,更能认识连结人们的纽带,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种改造意味着一种事态,每个人对他的工作兴趣,不是勉强的,而是明智的,即每个人的工作部是和自己的能力倾向志趣相投的。

11、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和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

12、教育上所订新试验的成败只有一个法子可以试出来,这个法子就是检查受过新教育的儿童看他们的生活是否有益于社会。

13、我们所需要的是儿童整个的身体和整个的心灵来到学校,并以更圆满发展的心灵和甚至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

14、学校之中儿童常在一处作事,所以要有这种学校的理由就是儿童必须学习怎样去和别人共同作事。原由是使个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

15、以事物对于社会的功用为标准而施教育,实为养成道德,增长知识所决不可少。儿童所学与社会情况愈有密切的关系和直接的联络,则所得知识亦愈加正确愈有实用。

16、社会环境养成个人智慧行为、倾向;养成的方法在使个人从事唤起和增强各种行动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是有某种目的和承担某种后果的。

17、个性是某些发展中的而且继续地在完成着的东西,而不是某些一下子什么都已经具备的和现成的东西。它只能在生活的历史中,在它的继续生长中看得出来;这好比是一个历程,而不只是从生活的一个特殊侧面所能发观的东西。教师们完全有可能会对个别的儿童这样的大惊小怪,为他们的特点、他们的好恶、他们的弱点和缺点而过分操心,以致她们没有觉察到真正的个性,而且的确倾向于采取对于个人的才能显然不忠实的各种方法。一个儿童的个性不能在某一瞬间他做什么,或者他有意识地喜爱什么就

18、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考虑加以掌握。

19、教育的任务在于发现各人的特长,并且训练他尽量发展他的特长,因为这种发展最能和谐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20、把全班儿童笼统的看作一样,不去辨别他们的个性,决不会有真正合于科学原理的教育发生。

(注:因人施教,因才施教)

21、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薰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22、所谓教育目的就是训练儿童使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自已的环境能够运用得非常适当。

23、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他必须有管理自己和指挥别人的能力,行政管理的能力,担负负责岗位职务的能力。这种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其必要性在工业方面和政治方面同样重大。

24、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

25、手段和方法,他们运用已获得的良好成就来发现和制造更美好的东西。

26、一个人没有养成科学的精神,他就没有为人类有效的指导的思考所设计的最好的工具。

27、教育不但能发展儿童与青年,并能发展将来的社会,这种儿童与青年,就是这种将来社会的分子。

28、看得出的;它只能在他的行动的相连续的过程中才看得出。

29、只要把学校和生活联系起来,那么一切的学科就必然地相互联系起来。

30、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31、对我来说,信念意味着不担心。

32、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

33、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

34、造的唯一可靠的方法。

35、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

36、老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人,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37、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

38、没有那个年龄该有的知识,就有那个年龄该有的一切痛苦。

39、为了提醒社会认识到学校奋斗的目标,并唤起社会认识到给予教育者充分设备来进行其事业的必要性,坚持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是每个对教育事业感兴趣的人的任务。

40、作这样设想的教育是标志着人类经验中所能想象得到的科学和艺术最完善、最密切的结合。这样形成人类的各种能力并使它们适应社会事业的艺术是最崇高的艺术;能够完成这种艺术的人,便是最好的艺术家;对于这种事业,不论具有任何见识、同情、机智和行政的能力都不会是多余的。

杜威哲理名言名句

1、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杜威

《我的教育信条》

2、 所谓恶人,无论有过多么善良的过去,也已滑向堕落的道路而消逝其善良性;所谓善人,即使有过道德上不堪提及的过去,但他还是向着善良 前进的人。 ——杜威

3、 失败是一种教育,知道什么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杜威

4、 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杜威 《我的教育信条》

5、 对我来说,信念意味着不担心。 ——杜威

6、 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杜威

7、 支配想像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黄金时代是在我们前面,不是在我们背后。 ——杜威 《哲学的改造》

8、 科学的伟大进步,来源于崭新与大胆的想像力。 ——杜威

9、 一件事若过于注重实用,就反为不且实用 ——约翰·杜威

10、 要真正做到多思,我们必须甘心忍受并延续那种疑惑的状态,这是对彻底探究的动力,这样就不至于在示获充足理由之前接受某一设想或肯定 某一信念。 ——约翰·杜威

11、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杜威

12、 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wWw.SianDIaN.coM。 ——杜威

13、 科学最伟大的进步是由崭新的大胆的想象力所带来的 ——杜威

14、 如果他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 ——约翰· 杜威

15、 "找出一个人最适合做的并保障他(她)能够去做的机遇环境,是通往幸福的关键。 英语原文:To find out what one is fitted to do, and" to secure "an opportunity to do it, is the key to happiness. ——约翰·杜威"

16、 感觉标志着行为习惯发生了从一个过程进入另一个行动方式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感觉都是“相对”的。 ——杜威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所谓恶人,无论有过多么善良的过去,也已滑向堕落的道路而消逝其善良性;所谓善人,即使有过道德上不堪提及的过去,但他还是向着善良前进的人。

失败是一种教育,知道什么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人必须珍藏某种信念,必须握住某种梦想和希望,必须有彩虹,必须有歌可唱,必须有高贵的事物可以投身。

对我来说,信念意味着不担心。

支配想像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黄金时代是在我们前面,不是在我们背后。

科学的伟大进步,来源于崭新与大胆的想像力。

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科学最伟大的进步是由崭新的大胆的想象力所带来的。

找出一个人最适合做的并保障他(她)能够去做的机遇环境,是通往幸福的关键。

英语原文:To find out what one is fitted to do, and to secure an opportunity to do it, is the key to happiness.

Education is not preparation for life; education is life itself.

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的本身。

一件事若过于注重实用,就反为不且实用。

要真正做到多思,我们必须甘心忍受并延续那种疑惑的状态,这是对彻底探究的动力,这样就不至于在示获充足理由之前接受某一设想或肯定某一信念。

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

如果他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

感觉标志着行为习惯发生了从一个过程进入另一个行动方式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感觉都是“相对”的。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杜威哲学思想属生物性哲学思想,杜威不赞成有固定的价值。他认为价值不是外铄的,而是产生在一个价值的情境之中;随着价值情境的不同,价值的标准也就不同;在吾人行为的标准上,就无法确定出一些不变的行为规则而永远作为指导人类行为的准则。价值是表达了吾人对事物的善恶、爱好的一种判断,行为的取舍往往取决于当时行为产生的情境、个人的观点、以及个人如何安排及认知此一价值的情境,而对价值的取舍有一更为明智的抉择。价值不能预先于价值情境发生之前而决定;价值的评定是要随价值情境之变易而不断的予以估价(Valuing)。

杜威著作及哲学思想

杜威一生著述至为丰富。他的早年著作偏重于《心理学》(1887)及《应用心理学》(1889),后来渐渐转而对教育有兴趣,如《思维术》(1910),《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以后的作品,就比较重在纯粹哲学问题的讨论了,如《哲学之重建》(1920),《稳定性的追求》(Quest for Certainty 1929),《经验与自然》(1925),《艺术即经验》(1934),《逻辑──探究之理论》(1938),《认知与所知》(1949)等。其它著作尚多,于此不再一一列举。

杜威的著作,显现了一个事实,即他是一位致力于写作的学人,他在维蒙特大学求学的时候,就显示出是一个专心致志的好学生,但他不擅于口才,文笔亦不精辟,并不是一位善用文思表达意见的人,他的作品是不容易立即被理解的。

杜威在哲学见解上,早期虽然承袭了黑格尔的部分思想,但是由于生物学及生物学上的进化理论,对他早期思想的一番冲击,在他一篇《从绝对主义(Absolutism)到实验主义》的论文中,已经剖析地叙述了他思想改变的来龙去脉,说明他何以舍弃了十九世纪德国黑格尔派的绝对主义。在杜威的哲学思想中,他并不赞成观念完全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静态的说法;观念自身并不是绝对的,杜威把观念视之为一可易的、动态的、具有工具性的指导效能,而使吾人更能适应外在的环境。

跟传统的经验论相比,杜威对“经验”一字的涵义之解释亦有不同,显见杜威所谓经验,并不完全像一般经验主义者所强调的“纯粹是指个人的认知”。从杜威的观点,经验的内涵,除了认知的意义以外,尚有其它的性质在内,诸如吾人感受到的喜悦、苦痛、作为等。经验是个体在环境中,对某一情境的整体反应;故杜威在经验的解释上,抛弃了一般哲学家之误认经验是认知的形式。就如同我们送一个至亲好友离国远行,我们对此一情境的经验感受,不仅仅止于认知到好友的远行,我们的经验里,还包括了诸多的感受与情愫,以及送行过程中的种种行为;这些经验特质,不为一般哲学家注意。杜威的经验的涵义,因为附上了生物与环境的彩色,故其立论至为显著而特殊。

对“经验”的概念加以辨识,是了解杜威哲学理论的一个必经门路。照杜威的看法,经验是一个单一、动态、而为完整的有机整体。经验并不是可以割裂的,经验是相关的,不仅与产生经验的情境相关,而且,经验自身就是一个绵延不绝的发展历程。经验在发生的先后顺序上是相关的,不仅是相关,而且是继续不断地成长。这种经验的涵义,乃是因为杜威认为个体是存在于环境之中,是对环境加以作为(Doing);而环境对于个体所加之作为,定会有所反应,此一反应,杜威称之为“施为”(Undergoing)。人类在改造环境,或者主动地适应环境时,如筑堤开渠,人类不仅对环境有所作为,同时环境对人类亦提供了可耕之田,或增加了收获等,这就是环境对吾人的一种施为。此种作为与施为之间的交互活动,就是吾人经验所由产生的来源。

经验不只是纵横相关,绵延发展,而且经验自身是有机性的。经验是具有扩张性、生长性、相关性与预测性的。吾人对“水”的经验,是随着吾人接触水的各种情境而不同。水的概念,是从与水的各种交互行动中得知,这些交互行动,有的是直接的参与其中,有的是直接的获得,这说明了经验的变动性。

杜威的经验涵义,不完全是从哲学的观点来给予界定;他也把生物学的涵义,掺入在经验里。从生物与环境的交互行动中,提示吾人:经验应该是多元性的,即产生经验的情境、内容、关系,都是来自生活。是个人经验生活的一个单元。其次,杜威把他工具哲学(Instrumentalism)的知识论看法,也带给经验一种新的理论,即经验是工具性的。经验自身并不就是价值的所在;经验之可贵,乃在于能够替吾人解决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从生活的本质上,来增进人类的生活经验,提供人类更进一步、更有效的与自然直接交往的凭借。

“历程”(Process)也是杜威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生物的演变来看,个体是在一个发展的历程中,自发展本身来看,生物个体之发展就是它自身的目的。历程是发展的各个阶段之延续性的结合。生物自身发展以外,似乎是不应该再给它加上一个外在的目的。因为,由于不同的环境,而有不同的交互活动,经验与生长的发展,是不可能预立一个固定目的的。

杜威讨论到:传统上一般人说到一个名辞,往在误认名辞自身是固定的,殊不知从一个变动的历程上来看,实际上名辞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例如:“健康”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固定的名辞,而是具有发展与变动成分的名辞。要健康,就得从事各种的活动:健康检查,熟读有关健康的书籍,培养健康有关的各种习惯,实践各种健康的活动,摄取营养的食物,选购食物等等,这些都是活动,是一个历程,不只是一个静止的、认知的健康名词而已。它实际上是串连成一个发展的历程,吾人对健康的认知与理解,实应掌握其动的历程或各种活动,才更能落实而具体。

杜威以经验与历程作为他哲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的概念,他对于知识的看法,自然就落在工具主义的解释上。他不赞成传统上对知识的“旁观论”(The Spectator Theory of Knowledge)的说法;也就是说,他不认为吾人之获取知识在于知识本身完全是客观性的外界存在物,从而误认知识可以脱离认知者;知识如果从这种“旁观论”的观点而论,就好像是置身于认知者之外,而知识本身是绝对地客观存在着;这种说法完全忽视了认知者与知识之关系的建立,罔视知识与认知者之间产生的相互作为。

若以生物的立场来说明知识之所由来,则更能贴切于真正的事实。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冲突、疑虑、不安、不确定的情境。个体设身处地于这样的一个情境,自然有待于认知来袪除不安、疑虑、冲突,而欲使该一情境趋向于确定与和谐。这就是个体认知的所由来,及探究之所以产生。是故,知识仅是解决这些疑虑问题的一种工具而已。因而知识之发生,必定是个体对某一情境所引起的疑惑所使然,或者从实际的、偶然的作为中产生。若以逻辑过程而获得的知识来说,杜威以为是有几个步骤的。

知识──从逻辑思维过程而来的──是首先来自一个不确定的情境。个体内心能够感觉出一种迫待解答的困惑,心情紧张,亟欲知晓实际的情形。从困难情境的感受上,个体亟欲确定出此一困难的情境为何,以便厘清与该一困难问题不相连的各项事务,如此才能确立一个可资解释的假设来。根据此一假设,再拟订一个可能的解决途径,从此一可能的解决途径,决定可以采取的方法或步骤。最后试验这些方法或步骤之可行性及其预期的结果。

知识虽然是此一逻辑运思的预期结果,但不是运思探究的终极目的,也并不是说,在获得知识之后,探究就完全终止了。知识的工具效能,就在于显露知识是以后再获取进一步知识的一种工具。是故,知识是不能看成为一个预先建立的绝对真理,因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的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情境会产生出不同的结果。因此,知识仅能作为一种参考,无法完全套在任何一种情境之内。所以,不论是在知识这一范畴之下的观念、规则、规范等,只能作为有限的、条件的确定,而不能视作是一成不变解决问题的固定方式。

教育思想

杜威的哲学思想,既然是以实验主义哲学为其基干,所以,在教育的理论上,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维系其存在与发展的一种历程,但是,教育在形式上,却不应孤立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之外,这一基本的认识,可以概括了杜威整个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确定。教育是跟社会一并发展的,是不能离开社会的情境的。而一个社会具体存在的特征,乃是显现在社会生活的历程上。社会的生活,是一种发展的历程,是一种绵延不绝的历程;在杜威的基本信念中,一个理想的社会,就是一个民主政治制度的社会;充分的思想自由,不加限制地沟通观念,公意的形成与确定,实是一个民主政治社会的基本精神所在。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虽然从教育的历程上,否定教育历程之外在的教育目的,但是,民主社会却是杜威讨论其教育思想时,一个内涵的教育目的,也是他谈论教育思想的一个先决条件,这一点是不容有所怀疑的。

教育是一个社会在其发展与存在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种历程;教育自身就是一种历程,而不能把教育当作一种方式或把教育当作一种获得的成果。从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来论,个人始终是与其所处的环境交互活动的一个有机体;个体经验的成长与发展,是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不过就教育的定义来说,杜威还是偏重在个人方面,因为他认为教育是经验的重组过程,经由渐增的个人效能的媒介,而赋予更多的社会化价值。

杜威不给教育加上一些外在的目的,乃是确认教育所产生的经验情境是一个不确定的、变动的经验情境,由个体与环境连续不断交互作用的一种历程;外在、预定的目的,不一定就符合了现实经验情境的需求,也不一定就能贴切于当时的经验情境。所以杜威曾一度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以为教育除了自身的情境是产生目的的必要条件之外,经验的成长本身或经验的重组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

杜威所诟病的传统教育,乃是错把教育的历程看成为一种结果,误认教育乃是为了准备未来的生活所需,使教育的意义──经验的成长──成为越级的生长,对受教者的个人毫无切肤之感,于是教育的方式、内容、以及所谓的目的都是虚悬着的,教育成为生活之预备乃是极其自然而然的结果。不过,杜威在主张教育是经验的生长与重组时,并没有完全忽略了经验发展的指导原则;如果没有原则加以指导,经验的生长是盲目的;如果没有指导经验发展的原则,则经验之发展是毫无实质的意义的。在后期杜威的教育著作中,都主张经验发展的道德原则,及民主社会制度之规范原则。

教育是经验成长及重组的历程,此一历程有两个基本的因素──形成此一历程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单元。一个就是个人的心理因素,另一个就是围绕在个人周遭的社会因素。从个人的心理因素来说:个体是经验生长与重组的主体,其心理的因素也就是个人的能力、兴趣、习惯,是了解与解释个人经验生长意义所不可缺少的。个人的兴趣、能力、习惯是在形成与发展中的,是随着经验的活动而变动的:尤其个体天赋而具有的一些对外界事物探求的兴趣,更是教育的心理基础。如儿童的谈话的兴趣(也就是观念的沟通),探究的兴趣(也就是发现事物的兴趣),制造事物以及艺术化表达的兴趣,都是教育上所能加以应用的个人基本心理能力的资源,为个人经验成长与重组所依赖者。教育绝不是完全忽略了儿童既有的能力或经验,而把一些外在的、不相干的经验,烙印在儿童心灵中;教育亦绝非是一种强制的,加诸于个人经验之外在的成长。教育完全是偏重在儿童既有能力──包括学习的──之应用,完全是从教育“为发展而非铸造”、“为引伸而非堵塞”、“为随经验内在的成长为准,而非自外界强加条件以及依外在条件而生长”的一种历程;儿童心理的条件,是教育发展上必须顾及的一项基本因素。

从社会的因素来论,个体经验的生长是浸润在社会的环境之中。个体并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组成社会的个体并不都是各自孤立的实体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形成相互结合的一个机体。学校在杜威看来,并不是专门去学习知识或技能的一个场所;学校自身就是社会的一类,也可以说就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是两个不可分离的杜威教育哲学中的警语。

杜威对于“学校即社会”的认识,乃是基于“教育即生活历程,而学校即社会生活的一种型式”而来。学校是助长儿童经验成长的场所;是把社会经验澄清而赋予价值观的一个场所;是儿童现实生活经验的地方。同时学校也是一个促进社会进步的机构。学校不仅仅在于维持文化传统,而且是缔造、创新文化的摇篮,更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组织。这种观念,根据杜威的女儿,在为其父亲所写的传记中,曾言及杜威在中国五四运动时期,亲眼看到了青年学生对政治改革之深远的影响力,启发了杜威对教育之社会功效,而给予一个新的估量。

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 在杜威对教育哲学的诸项影响中,恐怕没有一项比对教育思潮上形成了所谓进步教育(Progressi ve Education)运动来得更大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倾向于反传统教育(Traditional Education)的,特别对于传统教育中的形式主义的空泛、严格的特性加以攻击。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如果依照杜威自己在他的《经验与教育》一书的内容来分析,传统教育似乎忽略了学习者原有的能力,同时以外在的、含有压制性的习惯取代学生内在而自然的禀赋。这种教育在方式上,是由外而形成(Formation from without),非由内而发展(Development from within)。杜威在教育思想上,并不完全赞同进步教育的过分放任政策;杜威也不是一位创设该派的标奇立异者。杜威不过是一位脱离传统教育的形式与枷锁,而对传统教育加以反省性的批判,另以个体心理及其社会环境为出发点的教育思想家而已。但是进步教育的鼓吹,以及形成一些有组织的团体来积极加以推展,并不能完全由杜威来负责的;杜威只是新教育的思想渊源,但过分的滥用教育的自由,其咎却非杜威所应担当:是故一切进步教育的弊病,以及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滥用与误用,是不能责怪杜威的。杜威的教育思想,在美国教育思想上,形成了所谓进步主义(Progressivism)之后,杜威于一九三八年就曾经提到:在推进教育改革上,最好是以教育本身来衡量教育,而不要以什么主义为之;而且他对进步教育之偏失也有直接的批评。

前面提过,传统教育的方式,认为教育是由外而形成,有外在的教育目的与原则去指导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有外在的道德目标而有待于学生去形成;学习的材料,事先已经编制妥当,组织严密,过程井然,教育就是将有组织的知识,从上一代传授给下一代;教育完全是为了将来生活的预备,而罔顾学习者的兴趣、需要、欲望及目的;学习和教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将来,而非为了现在。从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上来论,传统教育是偏重在如何有效地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学生,而对于学生人格之发展以及理想与信仰之建立,就顾不到了;所以在整个学习上,知识的内容是比学习的方法为着重,学习的活动几乎都是学习活动之前就已决定的,学校在社会上是处于孤立、脱节的状况。

从进步教育的观点来看,教育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发展,是顾及到学习主体的心理条件的,对于学习者的兴趣、能力、欲求是兼顾的,而不是把教育看成为社会要求而准备的一种过程。学习的活动;尽量给儿童创造、表现的机会,所以在课程上,儿童有其自创的活动;在学习上、方法就较内容为重要。传统教育偏重教学的内容或学习的成果,使知识成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复诵成为唯一的学习方法,教科书也就成为唯一具有权威知识的所在了。这些都是进步教育,以方法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所不会有的缺点。其次,进步教育对于学校的估量,也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思想:进步教育者认为学校应该培养学生不满于现实社会环境的态度,如此才能对未来的社会环境加以改进。

道德教育

杜威在知识的理论上,提出了实用哲学的知识观点,即:真就是有用的,知识是试验性的,能够有用的就是真的知识;在其关于伦理学及有关价值的问题上,杜威赞成所谓“结果的理论”(Doctrine of Consequences),把价值的问题视作为认知的一部份。

杜威不赞成有固定的价值。他认为价值不是外铄的,而是产生在一个价值的情境之中;随着价值情境的不同,价值的标准也就不同;在吾人行为的标准上,就无法确定出一些不变的行为规则而永远作为指导人类行为的准则。价值是表达了吾人对事物的善恶、爱好的一种判断,行为的取舍往往取决于当时行为产生的情境、个人的观点、以及个人如何安排及认知此一价值的情境,而对价值的取舍有一更为明智的抉择。价值不能预先于价值情境发生之前而决定;价值的评定是要随价值情境之变易而不断的予以估价(Valuing)。

在道德教学实施上,价值教学并不完全是将某些特定的社会价值观,移植给青年或儿童,也不是把道德、价值当作一种知识,传授给青年或儿童。在民主制度的社会里,价值是个人渐次历经各种价值经验而形成的;价值的教学;可以说是偏向于启发,诱导青少年的价值发展。而且这种价值观的发展,应该是自由的而非强制的;应该是理智的认知的结果,而非盲从的无知所形成。

结 语  

美国近代教育思想家,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尚找不出一位比杜威对于美国及世界教育思想,更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杜威从美国教育的极端形式主义与严格主义的影响下,在维蒙特州新英格兰的城镇,具有民主气息的环境之中,孕育了他对当时教育实施的批判能力;同时,在日后接受生物学与心理学的洗礼后,而对教育上的种种弊端。发出了深沉的呼吁,创立了新的哲学思想,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演成了一九三○年代的所谓进步教育运动。

许多杜威常常提出的,简洁而明白的标语,都形成为进步教育推行时的目标所在。诸如:“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之生长与重组”,“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等,不仅成为美国国内提倡进步教育的口号,也成为宣扬杜威教育思想于世界的口头禅。杜威的民本主义教育思想,不仅是西方世界教育与政治理想的基本纲领,而且也逐渐的波及到采取他的教育思想的各个国家。

杜威的教育思想,从初等教育一阶段来论,不难发现到他的理论之深具价值,这也就说明了杜威对于初等、中等教育阶段之学校设施,是产生了不少的影响。教育目的、方法、课程内容、道德教育之方法等等的变迁,都是有鉴于传统教育实施上的缺陷,经由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哲学之提倡与实行而成为事实;教育之成为社会基本效能的认识,又重新为人所重视,使教育不再误蹈过去偏重形式的覆辙。从教育上的教学实施之重视行的问题及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不仅充实了教育的内容,而且也顾及到受教者的需求及其兴趣与能力,并从民主社会生活的理想鹄的上,引导学生经验之成长,趋向于道德的需求,突破了传统的教育型态,可以说这是杜威对美国教育最伟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