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爱说富有中原特色的“中”字,她对河南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河南有十大怪,其中第五怪是:“中”字打出河南牌生于“中”,长于“中”的河南人爱说“中不中”是有历史渊源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河南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黄河文明惠泽四方,那时的中原大地应是八方瞩目、令人向往的地方,河南人自有一种优越感她不仅被理解为中国在世界之中心,河南在中国之中心,而且在河南人这里使用率最高,内容含量也最丰富,并具有深邃的哲理和代表了河南人的忠厚与城实“中”,在河南人嘴里是“行”、“好”、“可以”之意,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河南方言最传神词全文?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河南方言最传神词全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的河南方言)

河南方言最传神词全文

河南人爱说富有中原特色的“中”字,她对河南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河南有十大怪,其中第五怪是:“中”字打出河南牌。生于“中”,长于“中”的河南人爱说“中不中”是有历史渊源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河南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黄河文明惠泽四方,那时的中原大地应是八方瞩目、令人向往的地方,河南人自有一种优越感。她不仅被理解为中国在世界之中心,河南在中国之中心,而且在河南人这里使用率最高,内容含量也最丰富,并具有深邃的哲理和代表了河南人的忠厚与城实。“中”,在河南人嘴里是“行”、“好”、“可以”之意。

河南人 说“中不中”的时候,感觉和心情一般都良好。说“中”,是对你的认可,瞧得起你,道出了河南人的宽容厚道;说两个字“不中”,是对你的否定,没拿你当回事。道出了河南人的直率坦诚。河南人做人做事要简单一些,老用“中不中”作为衡量标准。与“中”同义的还有“管”“沾”。如:“你去管不管”,即“你去行不行”之意;“这东西沾不沾”,就是“这东西中不中”、“这东西好不好”的意思。“管”“沾”二字,过去在开封、周口一带使用率比“中”字还要多。问“行不行”时,往往问:“沾不沾”;表示好时,也总用“沾”,不过说话时带有儿化韵。但是,近些年来大有被“中”字代替之势,此字在《现代汉语辞典》(180页)里也可查到,收有条目。可见,“中”“管”“沾”3个字,是一个意思。让 四川人说就是“要得”,让陕西人说就是“嫽”“能成”“没麻达”。

不过,“中”字可不是河南人的专用权,说“中”的地方,还有邻省河南方言区(如河北的邯郸、邢台,山东的聊城、菏泽,安徽的亳州、宿州、阜阳,湖北的襄阳、襄樊、十堰、老河口)和冀中的唐山、辽宁与内蒙古交界处等省、市的一些地方。有意思的是京郊人也爱说,只不过音调不同,转音罢了。河南人之所以对“中”情有独钟,是因为此字不仅含有“中间”、“内里”、“恰好”、“中意”、“中肯”、“正着目标”,以及“中听”、“中用”、“之里”而外,而且更倾心于其“不高不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适中”、“中庸”,特别通“忠”的“忠心”之意,因为这代表了中原人的禀性,“中”以成为他们做人做事的行动准则。

一、古籍里的“中”字。

古代的汉语典籍,对“中”就有解释。中国第一本字典,是东汉漯河人许慎编的《说文解字》,在这本书里,“中”字的解释之一是表示肯定,代表“行”、“可以”了。《康熙字典》又言,“中”表达“可以”。(清)《康熙字典》,解释“中”字的其中一个条目是:“俚语。以不可为不中”。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字,就被解释为“行”“能”之义。在古代,文人写书著文就用“中”。(战国)《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意思是“品德修养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 《左传·成公二年》有“无能为役”的话,(汉晋)杜预注释为“不中为之役使”。这里的“不中”意思是“无(不)能”。

在一些河南籍以外作者的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里,用“中”者也不少。元代太原人、剧作家乔吉的《金钱记》:“这个先生实不中,九经三史几曾通?”(明)浙江程乌人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往府里讨去,可是中么?”在罗贯中之《水浒传》(第十七回)里,何清问嫂子:“哥哥忒杀欺负人!我不中,也是你一个亲兄弟!”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婆婆,这个怕不中么?”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孔目云)‘可知有奸夫,我蹅开这门进去。’(高成慌科云)‘不中,有人来了,走!走!走!”有时“不中”还误写成“不终”。《西游记》(第四十七回):“虽然相貌不终,却倒会降龙伏虎。”

二、台湾学者朱高正说“中”

台湾学者朱高正曾经讲过一课《解读河南人为什么爱说“中”》,说:“北京的历史文化1000年,西安的历史文化3000年,而河南的洛阳文化有七八千年,传承至今太伟大了。‘中’这个字,代表河南,代表河南文化,最合适不过了。中华文化最精华的一个字,就是‘中’字。至少在大宋南迁前一直就是中国的中心,天下之中,‘中’字不仅代表了‘中国’,更是对现代‘中原’‘中华’最早产生地理方位的历史传承和认定。‘中’,是‘好’。现在讲,要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核心,是基础,没有‘文化自信’,其他‘文化自信’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中’是最重要的,‘中’是黄色,皇帝用色,至高无上。‘中’是‘中庸之道’,是‘中正’,就是不高不低,不偏不倚。孔子周游列国14年大多时间在河南,他接受了‘中道’思想。《论语》最后一篇,也是最重要的一篇即‘尧曰’,其中强调,孔子继承先贤的思想,其主旨是一个‘中’。提及尧帝在给舜帝禅让时,交代舜要‘运之(允执)其中’,‘运’是‘运行’‘操作’;‘允’是‘信守’,意思是(凡事)要信守中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办好。”

三、哲学教授郭继承说“中”。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授郭继承撰文说:“世界上敢说‘中’的只有中国人,‘中’是‘中道’‘中庸’,‘中国’即‘中正’‘中和’之国。世界最伟大的哲学是‘中’的思想,即力量的平衡。世界‘中’了,就有了和平;国家‘中’了,就有了昌盛;企业‘中’了,就有了发达,家庭‘中’了,就有了和睦。国家搞开发,要进行环境保护,这就是‘中’;东部富了,中西部也不能穷,这就是‘中’。反之,一个学生光学习好,德德性(或德行)不好,就是不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