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郭燮贤(1925.2.9-1998.6.4),浙江杭州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主要从事催化化学领域研究,是建国后培养的第一代催化科学家的代表,他对中国催化界走向国际学术舞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是郭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纪念这位热爱祖国、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科学家。

催化剂,一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反应物化学反应速率而不改变化学平衡,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催化反应。

催化领域,是郭燮贤院士奋斗终身的领域。为解决国家所需,郭先生成功地开展了正庚烷环化为甲苯研究;率先开展了铂重整的研究,为其工业化生产做出重要贡献,其“烷烃芳构化半氢化根”基础理论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证实了吸附促进脱附(AAD)现象,提出了“易位吸附”和吸附/脱附协同机理,创造性地阐明吸附动力学和化学吸附动态平衡之间的理论关系。

如红烛,梦想里点燃希望

催化和石油、化肥、煤炭等化学工业以及国防工业都密切相关,也是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大连也是我国最早开展催化研究的基地,为了响应支援东北建设的号召,1950年,郭先生和他的爱人梁娟先后到东北并决定在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工作(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

中科院院士著名化学家郭景坤逝世(郭燮xiè贤)(1)

1951年4月1日郭燮贤与夫人梁娟在大连的结婚照

1951年,郭先生负责直馏汽油环化催化剂的研究,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科研工作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强调催化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特别重视催化学科强烈的应用背景,将催化研究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1952年,郭先生正在研究正庚烷环化为甲苯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

当时,我国的甲苯材料十分短缺,经研究后,国家决定建设甲苯生产工厂。征得郭先生和所里的同意后,石油设计局派技术人员到郭先生的题目组参加中试工作,了解生产流程,收集设计数据,建成年产甲苯2000吨的小型生产装置。这是我国炼油工业第一套自己研究与设计并且自己建成的工业生产装置。在五十年代中期,郭燮贤先生等人成功研制出七碳馏份环脱氢化制甲苯催化剂,为解决流程中的技术难题刻苦钻研,最后成功实现其工业化生产。郭先生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荣获1956年中国科学院首届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4年,郭先生因患有胃病住院。五十年代后期,为了开发大西北的需要,他不顾身体的病痛,毅然奔赴兰州创建大连化物所兰州分所(兰州化物所前身)催化研究室。

中科院院士著名化学家郭景坤逝世(郭燮xiè贤)(2)

1956年3月出席莫斯科国际催化会议摄于莫斯科大学

在六十年代初,铂重整还是个新颖的工艺,郭先生负责铂重整催化剂的研制项目,带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铂重整催化剂。石油部在1962年决定在大庆建成铂重整工业生产装置,在这其中郭先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1961年到1964年,郭先生都在为表面键、为催化理论而努力,并协助物理化学家张大煜先生研制了合成氨新流程三个催化剂,并应用于我国合成氨工业,使我国合成氨工艺从20世纪40年代水平提高到6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

中科院院士著名化学家郭景坤逝世(郭燮xiè贤)(3)

1960年大连石油研究院部分干部合影

前排左起:马才、郭燮贤、朱葆琳、张大煜、李玉慈、白介夫、贾晨林、宋殿选、顾以健。

二排以后确认的有:常伯华、何学伦、卢佩章、郭和夫、王建业、章元琦、季金水、李海、丛璐琦、周风莲、高学忠、陈国权、陈庆道、张存浩、鲍汉琛、王士傅、陶愉生、林铁铮、裘宗涛、裘维纲、王焕然、谢琏等。

如松柏,执着坚守

郭先生由于健康问题要接受胃切除手术,1972年恢复工作后,他带着生病的身体组织工作,和学生一起值班,积极参与到“多金属重整”、“氯化清除”和“肼分解”的科研任务中。在制备多金属重整催化剂时,郭先生为解决高分散的分布在担体表面上的制备问题,使催化剂中各金属组分能够分布均匀有序,他在多金属重整催化剂的制备中提出使用络合浸渍法制备催化剂的新方法。该成果应用于我国石油化工工业,促进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

1976年,郭先生提出了“烷烃在铂催化剂上异构化反应的三元环机理”。这是国内第一次尝试从分子轨道理论来探讨多相金属催化剂和烃类分子的相互作用,对烃分子的骨架重排过程提出了分子轨道的动态分析,对烃类转化有新的见解。这项研究工作推动了量子化学计算、分子轨道理论及金属有机化学等在金属催化研究中的作用。

中科院院士著名化学家郭景坤逝世(郭燮xiè贤)(4)

1976年郭燮贤分析实验结果

如春风,将中国催化带向世界

郭先生倡议筹办我国第一个催化专业刊物《催化学报》,并于1980年创刊并任主编,让更多国内外学者了解我国催化研究成果。此时,郭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催化研究的工作中,进一步将配位场理论应用于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研究中。

郭先生全力钻研、忘我工作、身体力行,参加各大国际会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0余篇论文,使中国催化学科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中科院院士著名化学家郭景坤逝世(郭燮xiè贤)(5)

1980年我国代表出席第七届国际催化会议,在东京筑波科研中心与环境科研所所长(右四)合影

右三:郭燮贤院士;左起1~4:肖士镜教授、林励吾院士、尹元根教授、郭慎独教授

1982年,郭先生发起并经多方努力成功举办第一届中日美国际催化会议。中国、日本、美国催化界的知名科学家和一大批中青年催化界科学家来到大连进行学术交流,为之后的学术交流奠定了基础。这届会议后又分别在日本、美国召开了第二届、第三届,现已发展成亚太地区催化会议(APCC)。之后,郭燮贤先生在1987年又发起并组织中-日贵金属学术会议。

郭先生积极推进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为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和地位做了大量的工作,并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尊重,受到国际催化界的重视。他也先后被聘为国际催化委员会中方委员,国际烯烃歧化会议主席团成员,还兼任国际分子筛会议和多相、匀相催化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Catalysis Letters 杂志编委。

在郭先生的努力下,催化实验室也与世界部分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他促进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走向国际学术界,为我国催化工作者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先驱性的重要贡献。

中科院院士著名化学家郭景坤逝世(郭燮xiè贤)(6)

1982年第一届中日美催化会议主席团(大连)

左起:郭燮贤院士,楼南泉院士,田丸谦二教授,A.T.BelI教授,李苏秘书长,魏富海市长,彭少逸院士

中科院院士著名化学家郭景坤逝世(郭燮xiè贤)(7)

1994年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负责人合影

如夏雨,灌浇桃李润无声

郭先生是学生们的老师,同时也是朋友,是家人。他是瘦弱的,但骨子里透出的顽强精神,鞭策着他身边的年轻人。他言传身教、悉心指导,每一位学生身上都倾注了他的期望;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每一篇文章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中科院院士著名化学家郭景坤逝世(郭燮xiè贤)(8)

1984年4月谢茂松博士论文答辩会后合影

中科院院士著名化学家郭景坤逝世(郭燮xiè贤)(9)

论文修改稿

中科院院士著名化学家郭景坤逝世(郭燮xiè贤)(10)

1987年庆祝研究生会成立时郭燮贤院士与研究生一起聚餐

中科院院士著名化学家郭景坤逝世(郭燮xiè贤)(11)

1993年郭燮贤院士指导实验工作

郭先生热爱科研、热爱催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呕心沥血、勤勤恳恳,直到生命的尽头。他的一生以国家利益为己任,以民族复兴为大局,将毕生所学与浓浓的爱国情谊融合在一起,初心不改,矢志不移,无怨无悔,真正做到了用平凡的步伐攀登不平凡的高峰。

岁月长河里那永不褪色的记忆,是他把青春献给了无限的科研;璀璨星空中那寂静安详的仰望,是他把奋斗谱写成了美好的明天……

中科院院士著名化学家郭景坤逝世(郭燮xiè贤)(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