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区管理服务提升方案(加强街道老旧社区服务管理之刍议)(1)

街道现辖31个社区,其中22个社区属老旧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服务场所匮乏,老旧居民楼缺乏维修基金、维修养护难,物业服务管理缺位,常住人口老龄化、外来化,城市素养和综合品位相对较低,各种矛盾比较突出。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是我街行政区划调整后面临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为此,结合社区实际,我街提出加强老旧社区服务管理的建议,以求探索创新社会综合治理的新路径。

一、老旧社区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商铺占道经营问题。街道城区商铺约13000家,普遍存在占道经营问题,其中**、**、**等社区的沿街商铺、内街内巷商铺长期占用人行道及巷道经营,有的商铺甚至违规搭建伸缩式遮雨棚占道经营,有的社区内街内巷已形成连片占道经营之势。

二是流动商贩乱摆卖问题。街道城区的流动商贩约有4000人,主要聚集在市场、超市周边、火车站、广场商圈等区域,其中建设路、商业大道一带的流动商贩约有2000人。流动商贩职业化、地域化,形成了地区性职业化流动摊贩团伙,既影响市容卫生,又造成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影响市场经营环境。

三是车辆无序停放问题。由于历史因素,部分老城区的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多、商业繁华、道路狭窄,没有规划足够的停车场、停车位;部分批发商铺和货仓门前私自划线、立桩霸占公共场所资源,造成群众办事、购物停车难、通行难,车辆乱停放现象突出,交通容易拥堵。

四是基础设施破旧问题。老城区的许多小区存在先天不足,历史规划建设无法满足当前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设施、设备普遍老化。部分社区的水、电线路老化,内街内巷路灯、道路严重破损,污水处理管道堵塞、老化,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

五是集贸市场经营不规范问题。部分市场等老城区集贸市场存在经营管理不规范、垃圾乱倒乱堆、污水横流、市场内摊位与市场外流动商贩恶性竞争等现象。

六是“住改仓”、“三合一”场所问题。街道城区现有出租屋31792间、小档口约5800家、小作坊约300家、旅业酒店169个、各类娱乐场所113家、发廊395间、网吧游戏机室32间。商业型老旧社区的部分出租屋、小档口、小作坊存在违规“住改商”、“住改仓”,在室内擅自加建、改建,改变房屋结构的问题。

七是老旧楼房外墙剥落问题。目前,我区老城区旧楼宇在管物业项目126个,自治管理的小区或楼栋有242个,无物业管理的散楼散户397栋,普遍存在外墙剥落问题。

二、老旧社区综合治理的建议

一是综合治理。社区管理涉及部门多。加强老旧社区管理,关键是要明确有关职能部门职责,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综合治理,做到责任清晰化、管理综合化。建议由区委区政府牵头,组织有关职能部门针对老旧社区存在的占道经营、超范围经营、流动商贩、市场管理混乱、乱收费、卫生环境差、车辆乱停放、“住改仓”、“三合一”场所等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逐条研究,有关职能部门依据现有法规政策提出解决方案。对现有法规政策范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有关职能部门提出建议意见,经区政府研究出台针对性政策后,加以解决。

二是逐步疏导。全面摸清老旧社区人员状况,包括本地人口、外来人口、从事职业、工作地点等具体情况;市场周边职业“走鬼”类型、人数、本地与外地的比例等情况;老旧社区商业类别、商铺数量、群众需求等情况。在此基础上,以市场需求、群众生活需求和外来人员生存需求为引导,综合考虑市容、人流、交通等因素,以不扰民、不影响城市环境为原则,利用现有市场以及内街内巷,建立流动商贩疏导点,有选择性地对部分社区相对集中、量多的流动商贩进行分流疏散,以零租金或低租金的优惠引导流动商贩入室、入巷摆卖。对市场周边的流动蔬菜商贩、小食商贩,可利用相对便利的公共服务区域,探索建立流动早市、晚市,严格规定临时摆卖点位置、经营时间、经营范围,以解决流动商贩长期占道摆卖问题。对以流动商贩为生的外来人员,集中各社区公租房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引导,以优惠租金为吸引,将这部分外来人员从集中居住在老旧城区分流至各个社区。

三是规划建设。在摸清并尊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对社区商业、商铺、市场的规划和引导。对历史形成的大型综合市场进行整体规划,区分商业类别划分相应的摊位、铺位,涉及市场、商铺管理的有关职能部门提前介入,在工商管理部门核发工商营业执照之时,实行“约法三章”,将市场经营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相关约束政策提前告知、要求履行。根据各社区实际、群众需求,依托现有的成行成市的连片商铺,规划建立小型专业化市场,有关职能部门实施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分期治理、分片改造、逐年解决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水、电、气、污水处理设施、破损道路及巷道、绿化、照明、视频监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旧城区居民楼外墙剥落问题,可选取条件成熟的楼栋,按“一事一筹”的原则,采取“业主分摊、政府帮扶、联合监管”等形式,筹集维修基金进行外墙维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吸引社会资金、业主资金进行运作,设立旧城区改造基金,选取若干危旧楼房为试点实施综合改造、整治提升。引导具备条件的小区进行物业管理,条件不成熟的楼宇可引导居民建立楼宇自治管理小组,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非营利性、费用均摊”的原则,管理居民事务。

四是加强宣传。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宣传栏等阵地作用,采取宣传单张、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广泛开展市场经营法律、法规宣传,增强依法管理、守法经营意识。有关职能部门在日常管理的同时,应重视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反复开展思想发动,引导市场经营者合法经营、文明经营,把法规转化为市场经营者的自觉行动。街道、社区居委要注重引导居民树立“花钱买服务”的意识,转变、更新观念,实现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福利性、依赖性的思维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偿服务的思维转变。要注重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入多元化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管理。建立物业协会,加强对物业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考核监督,表彰宣传优秀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经验和先进事迹,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五是注重服务。把社会综合治理的重心转移到社区服务管理创新上,夯实社区“基本制度规范、基本设施完善、基本队伍健全、基础工作扎实”的四项“基础”。健全社区居委工作每月量化考评机制,扎实开展“一个起立,一声问候,一张凳子,一杯水”的“四个一”服务,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广泛开展与社区群众交朋友活动,以微信、QQ群、宣传栏为载体,宣扬社区好人好事,曝光乱扔垃圾、车辆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引导居民自觉参与社区事务。发挥31支社区义务调解员队伍作用,协调解决社区小矛盾、小纠纷。探索建立居民议事会等小区、楼宇自治组织,吸纳热心公益事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居民担任理事,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重大活动进行讨论研究,并与居委共同确定解决方案,对落实情况进行跟进督促,增强社区自治能力。加强外来人口和出租屋服务管理,探索建立地域型、区域型、行业型流动人口党组织建设,吸纳住所相对固定、常住的流动人员进入社区自治组织,实行流动人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扩大志愿服务队伍,吸纳具有一定优势特长的群众集聚到志愿者服务中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作室、服务站、咨询室等志愿者服务组织,拓宽志愿服务内容,实现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结合社区实际,因地制宜建设健身广场、健身路径、休闲公园等文化体育场所,有序开放学校、机关团体文体场所,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或低偿文化服务。依托区科信局创新社区管理信息平台,建立社区管理数据库,利用二维码技术、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开发录入信息移动终端,建立社区事务实时数据热点地图,提高社区对各类信息的处理能力,为分析优化人流微循环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