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官令仪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

谭嗣同临死前与妻子对话(谭嗣同亲人五日三丧)(1)

谭嗣同

清末民初,无数仁人志士铤而走险,置生死与度外,求变革以图强,鼎鼎大名的戊戌六君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六君子中尤以谭嗣同最著名。

谭嗣同的豪言壮语有很多,比如临死前,他还大声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光听这话,就不得不让人送上一句“壮士”。当然,壮士绝非那种只靠蛮力解决问题的莽夫,戊戌六君子,就全都是饱学之士,他们作为有血有肉的豪杰,也有儿女情长的时候。

国难当头时,谭嗣同毅然选择了舍小家而全大义,慷慨赴死。这从他变法失败被捕后,写的《狱中题壁》和《与妻书》,就能看出那种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谭嗣同的身世可以说是非常凄惨,但他还是顽强地活到了33岁,最后自愿选择为国牺牲,被钝刀割颈于菜市口。

谭嗣同临死前与妻子对话(谭嗣同亲人五日三丧)(2)

戊戌六君子

身陷囹圄,以诗言志

先来看看谭嗣同著名的《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尤其后两句,侠肝义胆,广为传颂,无不令人叹服。

前两句里的张俭和杜根,都是东汉末年人,张俭因弹劾宦官被迫逃亡,逃亡中百姓不怕受到牵连,乐于接待他;杜根因反对邓太后摄政,惹怒太后,太后命人把他装进麻袋摔死,杜根装死才逃过一劫。

诗里的张俭和杜根,自然都喻指维新人士。诗的意思是,希望康有为等逃亡的维新人士,能够像张俭和杜根一样,受到百姓庇护,逃过一劫,忍死完成维新变法的大业。我要横刀赴死,笑对苍生,无论离开还是留下的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气魄雄伟。

当时的大背景是,1989年6月,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并授予谭嗣同和林旭、刘光第、杨锐军机章京的职务,也就是军机处办事人员,开始变法图强。

谭嗣同临死前与妻子对话(谭嗣同亲人五日三丧)(3)

谭嗣同《狱中题壁》

可是,太急于求成的变法,遭到了慈禧和顽固派的反扑。维新还不到百日,慈禧就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谭嗣同去拜会维新人士袁世凯,希望他能率自己操练的新式陆军,除掉顽固派,解救皇上。

袁世凯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表面应承,可谭嗣同一走,他就向慈禧的亲信荣禄告密,荣禄将情况上奏了慈禧。

9月21日,慈禧连发几道谕旨,捉拿维新派人士。谭嗣同得知消息后,并不慌张,也不逃走,而是为营救光绪多方奔走。三天后,谭嗣同被捕。

在狱中时,面对前来探监想营救他的人,谭嗣同决定以身殉国,说出了开篇那句气冲霄汉的话:“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几天后,谭嗣同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被杀害于菜市口。行刑用的是钝刀,就像锯子一样,割的血肉模糊,可以说是惨死。

谭嗣同就义后,梁启超无比悲愤,不仅写了《谭嗣同传》,还称他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当然,谭嗣同不只有这样侠肝义胆的一面,也有他铁汉柔情的另一面,他和妻子李闰的感情,就非常深厚,令人称道,他在狱中写的《与妻书》,同样感人至深。

谭嗣同临死前与妻子对话(谭嗣同亲人五日三丧)(4)

谭嗣同(右一)与维新人士,前排左一为梁启超

难舍爱妻,写信传情

下面,就来看看谭嗣同深明大义又感人的《与妻书》

谭嗣同临死前与妻子对话(谭嗣同亲人五日三丧)(5)

谭嗣同的《与妻书》,虽简短却深情,开篇便说:李闰我妻,我们结婚十五年了,本来相约白头偕老,生死相守,今天我却要违背约定了。写此信时,我还活着,你看到信时,我已经死了,本来说好无论生死离合我们都要在一起,可如今还能说什么呢。

我虽然离开了人世,但对你的真情不变,个人虽然牺牲了,但精神大义长存。我愿生生世世和你在一起,在西方极乐世界同坐莲花宝座,就像比翼双飞的迦陵毗迦鸟和同命鸟一样。

我死之后,希望你看淡生死和荣华,不喜不悲,听其自然而活。我和孩子兰生(早年夭折),会在西方极乐世界一起等你,总有一天会重逢,我和孩子灵魂相依,也和你心灵相通,希望你能够释怀。

谭嗣同临死前与妻子对话(谭嗣同亲人五日三丧)(6)

谭嗣同妻子李闰画像

从信中不难看出,谭嗣同和妻子李闰感情非常深。另外还有两个重要信息,一是谭嗣同和妻子都信佛,是虔诚佛教徒,二是他和妻子有个早夭的孩子。

谭嗣同的妻子李闰,是清末户部主事李篁仙的女儿,生在书香之家,擅长写诗,还著有《历代烈女论》,她自18岁嫁给谭嗣同以来,夫妻二人伉俪情深,非常恩爱。两人曾生有一个儿子兰生,可惜很小就夭折了。

儿子夭折后,李闰再没有生育,不过谭嗣同反对纳妾,也没有再娶。谭嗣同英勇就义后,李闰无比悲痛,常常半夜哭醒,写了许多悼亡诗,比如著名的:“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李闰虽然悲痛,但她知道还有家庭需要支撑。丈夫被杀后,因两人无后,谭嗣同的父亲就把二儿子的孩子谭传炜过继给了李闰。为补贴家用,李闰将老宅沿街的房子办成客栈,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后养子也早逝了,她又尽心抚养两个孙子。

谭嗣同临死前与妻子对话(谭嗣同亲人五日三丧)(7)

《谭嗣同》影视剧照里的夫妻二人

每年谭嗣同祭日,李闰都会写首悼亡诗,为了纪念丈夫,她还根据《狱中题壁》诗的“忍死须臾待杜根”一句,给自己取了个号“臾生”。

李闰有悼亡诗一卷,据说有二百多首,但后来都在大革命中被焚毁了,流传至今的一首,读来字字是血泪,让人悲戚。

《悼亡》

盱衡禹贡尽荆榛,国难家仇鬼哭新。

饮恨长号哀贱妾,高歌短叹谱忠臣。

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后尘。

惨澹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

抬眼看今日中国,荆棘遍地,困难重重,真可谓是新鬼烦冤旧鬼哭啊!我含恨哀嚎为自己悲叹,高歌短吟为你颂扬。如今已无凌云壮志去报答赏识你的人,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尘世里孤独哀泣。闺房里满是凄凉,悲伤整夜地袭来,寂寞灯影里愁坏了我这个未亡人。

从诗中不难看出,李闰确实才华满腹,她不仅重情重义,还时刻关注着国家命运。

谭嗣同临死前与妻子对话(谭嗣同亲人五日三丧)(8)

谭嗣同死后,李闰继承丈夫遗志,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校,并任名誉校长,让当地贫苦的女孩子都能够上得起学,她为孩子们传播新思想新文化,还教授实用的谋生技能。

就这样,李闰在悲痛煎熬中,又度过了27个年头,以羸弱的身躯撑起了一个家,不仅完成了“养亲扶侄”的责任,还创办新学,为国家培养人才。

192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在祝贺李闰六十寿辰时,合赠一副“巾帼完人”的匾额,悬挂于厅堂之上。六十大寿后不久,李闰就去世了,和丈夫、孩子相聚于九泉之下。

谭嗣同临死前与妻子对话(谭嗣同亲人五日三丧)(9)

家国同悲,幸得贤妻

娶妻李闰,是谭嗣同悲惨人生中的大幸,他们有一样高的精神维度,在相守相望的15年里,她给了谭嗣同莫大的安慰和支持。

谭嗣同出生时,正值谭氏家族辉煌的时候,当时他的父亲在北京任职,他也因此在北京居住了12年。

5岁那年,家里染上瘟疫重病,母亲、二姐和大哥,相继病逝了,谭嗣同小小年纪就经历了亲人五日三丧的悲痛,他自己也昏死三日,最后竟奇迹般地死里复生,父亲因此给他取字“复生”。

在北京时,谭嗣同非常仰慕那些惩奸除恶的草莽英雄,他和北京的义侠“大刀王五”,结下了生死不渝的友情。

谭嗣同临死前与妻子对话(谭嗣同亲人五日三丧)(10)

《谭嗣同》剧照

谭嗣同13岁回到老家湖南浏阳后,拜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学习经世致用的学问,他对当时的科举八股文很反感,曾愤然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

一转眼18岁了,谭嗣同迎娶李闰,成了家。李闰知书达礼,对丈夫的事业非常支持,只可惜两人唯一的儿子,夭折了。

谭嗣同在父亲调任甘肃时,曾跟着父亲到兰州读书,后来又游历了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山东、山西等省,结交了不少仁人志士,期间不仅读了大量古代典籍,还搜罗西方历史政治等书籍,丰富知识,开拓眼界。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谭嗣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开始构思著作《仁学》。

甲午海战失败后,清政府和日本签订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时年30岁的谭嗣同义愤填膺,对清政府“竟忍以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行径极其愤慨,开始努力提倡新学,响应康有为等人的维新变法。

谭嗣同临死前与妻子对话(谭嗣同亲人五日三丧)(11)

谭嗣同写给妻子的书信之一

变法前一年,谭嗣同写出了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仁学》,书里他借用儒家、墨家、佛学以及资本主义等学说,倡导博爱、平等、自由,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天命等封建枷锁,以救亡图存。

《仁学》的思想虽然激进,而且比较杂糅,有很大局限性,但确实对维新派人士们产生了很大影响。

只可叹,维新变法只进行了百日,就被扑灭了,谭嗣同的理想并没能实现。不过变法虽没有成功,却为日后的革命播下了种子,激励着无数革命先行者开展反帝反封建伟业。

同时,谭嗣同和李闰的爱情,也给那个黑暗残酷的时代增添了一抹温柔的亮色,注入了无限爱的力量。

最后以李闰去世前,自撰的一副挽联作结:

今世已如斯,受人间百倍牢骚,一死怎能抛恨去?

他生须记着,任地下许多磨折,万难切莫带愁来。

生为黎民百姓,死为天下苍生,只愿来世,再没有这么多磨难和生离死别,毕竟寡居近30年的夜里,有太多心酸和泪水。

谭嗣同临死前与妻子对话(谭嗣同亲人五日三丧)(12)

读过谭嗣同《与妻书》后,你有何感想?欢迎留言讨论。#翘楚读书会#


于历史中见天地,于文化中见真知。

我是王官令仪,专注文史评论写作,欢迎转发评论点赞收藏,关注@王官令仪话文史,我们一起品读精彩的历史故事和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