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5年,明成祖委任35岁的郑和为正使总兵太监,以钦差的身份,在7月11日那天,率领水手,翻译,医生,护船兵士共2.7万余人,乘宝船62艘,从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始了第一次西洋之旅。当年秋,郑和船队经过长途航行,载着爪哇等国的朝贡使节和数十船朝贡贸易换回的异域珍品,完成处女航,载誉归来。此后,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舰队又进行了6次西洋之行,历经亚非几十个国家。

郑和的远洋之行,为亘古未有之壮举。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加之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资料被毁,致使许多关键性的问题竟成了扑朔迷离的难解之谜。

郑和下西洋事件时间表(郑和下西洋未解之谜)(1)

郑和为何下西洋?

寻人说。有传言说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并未身亡,而是通过宫人们的帮助流亡海外,所以部分学者便推测郑和七下西洋是奉了朱棣之命寻找建文帝。但是,反对者认为,像寻找建文帝这样的敏感事情,应该秘密进行,断不能如此大张旗鼓。

耀兵异域,宣扬皇权说。郑和研究专家庄景辉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落实明成祖的“皇权思想”。明成祖是一个有野心、胸怀抱负之人,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征服海外,巩固皇权。郑和每次下西洋都是大张旗鼓,装金带银,因此有耀武扬威之嫌。

加强贸易,互通有无,发展经济说。明成祖为登上帝位,发起了持续三年之久的“靖难之役”。这场战争让诸多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停滞不前。而后朱棣又要开疆拓土、为迁都北京而大兴土木,导致朝廷财政赤字,入不敷出。帝位稳固之后,朱棣为了发展经济,便把眼光放到海外,不厌其烦地派郑和下西洋,大事宣传大明国之威武,让海外朝贡,并吸引他们来与大明朝互通有无。事实也证明,开通与海外的贸易往来,的确为大明朝的经济复苏作出了贡献。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满载宝物而行,每到一个国家,都要送给国王很多礼物,当然礼尚往来,他也带回了很多别国的奇珍异宝。史书记载,郑和下西洋时,帮助了很多国家,而且没有用武力掠夺任何一个国家,所以有人就把其下西洋称为“和平之旅”。

这些原因或许是兼而有之,朱棣毕竟是一国之君,不管是虚荣也好,为了经济发展也罢,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无论郑和下西洋的确切目的是什么,朱棣对其航海的支持都让大明王朝在当时树立了不可撼动的威信。

总体来说,各家之说各有道理,并且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对郑和出使西洋的认识不断加深,甚至明显赋予了一种时代性的看法。可是到底哪种说法更符合历史真相呢?目前尚难定论,仍需进一步探讨。

郑和下西洋事件时间表(郑和下西洋未解之谜)(2)

郑和船队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是红海沿岸与非洲东海岸。1407年7月也就是永乐三年,明成祖命令郑和率领大部队乘坐海船出海远航。他们的阵势非常庞大,大约有二百四十多条官船,跟随的人员大致就有两万多名。访问的国家也有三十多个,这些国家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郑和下西洋加深了中国与东南亚、东非之间的交流。这几次下西洋的经历让郑和体力透支,在最后一次下西洋回国的途中,他因为过度劳累逝世了。民间也有故事将郑和下西洋的经历称作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曾经到过爪哇,苏门答腊、天方、古里等国家,到达最远的地方就是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了。也有人说他们也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非洲进献来的长颈鹿被明朝宫廷的画师画成图片作纪念,一次证明亚非之间友好交往的凭证。

其实在学术界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朱鉴秋认为郑和下西洋到过非洲东海岸这是有很多明确记载的,《明实录》中就多次记载郑和出使西方各国的事迹。并且在非洲东海岸也发现了古瓷器遗址,其中就有十四世纪的瓷器,这也是一个佐证郑和到过非洲东海岸的依据。

而对于郑和是否到达过澳洲的问题,朱鉴秋觉得郑和带领的船队很有可能到达过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根据《郑和航海图》上发现苏门答腊相连处的一大片无名的陆地就是澳洲大陆。郑和舰是郑和号训练舰的简称,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远洋航海训练舰。于1987年4月27日正式下水服役,它是由上海求新造船厂建造的。郑和舰的到来结束了我国海军学院租借商船渔船等完成学院航海实习的历史。郑和舰属大连舰艇学院的管辖区,这也是中国人民海军成立以来专门为海军学院建造的远洋航海训练舰,更是被誉为中国军校第一舰。郑和舰1987年服役以来,圆满完成海军学员的实习、军事演练等重大任务200多次。郑和舰到2012年时累积总航程已经达到26万海里,这个数据已经相当于围绕地球十多圈了,也开创了人民海军单一舰艇航程最远、所经过的航区港口和国家做多等多项纪录。

而且郑和舰不仅仅是一搜海上移动的军校为海军学员带去了汗多便利更是中国友谊的使者。郑和舰自服役以来已经完成了多次出访任务,到达了美国、印度、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并且还去往柬埔寨参与了国际维和运动,在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港口留下了它的足迹,为中国的外交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印记。郑和舰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海军的力量以及中国所倡导的和谐海洋的理念。郑和舰的武器装备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从向外展露的资料上来看郑和舰的武器装备并没有想象中的先进,都是1987年建造时的一些老装备。但是郑和舰的作用并非作战所以并不需要过于先进的武器。郑和是中国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中国与邻国和周边国家的和平外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郑和的这次壮举也开启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郑和带到世界各地的中国特色的产品也对中国对外的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事件时间表(郑和下西洋未解之谜)(3)

西洋之行为何终止?

那么,如此成功的举措为什么却在明朝宣德年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后被叫停呢?我这里举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王赓武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之所以终止航行是因为郑和太成功了,“他的海军满载荣誉胜利归来,并确认帝国没有来自海上的威胁”,因此“郑和与他的随从也可以说失去了继续远航的意义”(“永乐年间中国的海上世界”,《王赓武自选集》),由于不再担心来自海上的威胁,明朝帝国的安全战略便转向北方。

二是中国航海史研究会提出的,他们认为明朝帝国出于财政上的考虑,停止了海上远航,在明朝帝国内部,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对远航的不同意见,这是一项投入很大的事业,据统计,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约二千艘海船,每只宝船造价约五六千银两,船上装载的各种赏赐物品花费很大。

到了明朝宪宗年间时,又打算下西洋,宪宗皇帝下令索取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但是这些材料却被车驾郎中刘大夏藏匿起来,这位敢于抗上的官员的理由是:“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这位官员竟敢直指下西洋为“敝政”,可见内部反对之激烈。

明成祖继位后,一方面大张旗鼓屡下西洋,另一方面却是下令不许沿海军民“私自下番,交通外国”。

总之,下西洋只是皇家的特权,它对于海洋拥有绝对的权力,百姓断不可染指,皇家之外的海上贸易,更不用说海洋探险,有严刑峻法等着呢,沿海居民徒唤奈何!

所以说,中国失去海洋的原因,主要的并不是战略重点的转移、财政限制和有论者所谓的“黄色文明”,而是明朝统治集团对于海上活动的国家垄断。

当然,我们需要承认,郑和时代明帝国的海洋垄断经营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著名的明史专家吴晗先生对此有过高度的评价,但是他认为,郑和之后,明朝由于采取了“放任政策”,放弃了对海洋的国家经营,“结果在商业方面由国营而恢复到以前的私人经营”,这一政策造成了中国在海洋上的失败,

他说:“八十年后,欧洲人为了找寻香料群岛陆续东来。他们不但拥有武力,作有组织的经营,并且有国家的力量做后盾,得步进步,不到几十年,便使南洋改了一个样子。……这是中国史上一个大转变,也是世界史上一个大关键。”(“明初的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见《郑和研究资料选编》)

郑和下西洋事件时间表(郑和下西洋未解之谜)(4)

郑和航海档案为何被毁?

郑和下西洋的官方资料,就是当时的航海档案,记载了郑和他们近三十年七次航海经验和机密资料。据说航海档案是被明宪宗成化年间的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销毁了。明朝的正史并没有记载这件事,只是在明朝私人史书记载刘大夏焚毁了航海资料。中国的造船专家郑明在龙江造船厂厂志里发现了“海船已革,尺度无考”的记录,可以说明航海档案和造船的方法已经被毁,很显然有人销毁了资料和档案。

如果真是刘大夏销毁航海档案和资料,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大部分认为当时的政治斗争所致,明宪宗成化年间,明朝已经经历了一百年的时间,文官权力已经很大,已经不再是明初时期地位在军事贵族之下,他们认为虽然下西洋虽然宣传了国威,但是作为正使的郑和却是一名阉人,亵渎了国体。成化年间,有太监丛勇皇帝效仿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在皇帝索要档案和资料的时候,刘大夏说了句:“三宝下西洋,费钱粮数万,虽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旧案虽存,亦当之。”明朝的顾起元在他的笔记中也记载这件事,“旧案虽存,亦当之”成了刘大夏毁灭资料的证据。

当然,也有人认为,刘大夏作为一个官员,他是不敢的销毁资料的。因为按照《大明律》规定,官员遗失军机钱粮资料要被革职重责的。目前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有3620件明史档案,几乎都是明朝天启、崇祯两朝的,明朝前期和中期档案却很少。为什么呢,因为清代乾隆时期修《明史》的时候,只重视明朝末期天启、崇祯的历史,以此来体现清朝取代明朝的合法和正统性。对于记载郑和下西洋辉煌成就的档案弃之不用或是销毁掉了,这也是一种猜测罢了。

总之,我认为,不管是刘大夏还是乾隆修史,他们销毁了郑和航海档案。根本原因是农业帝国的土地理念造就的封建制度,是一种完全保守的制度,封建官员和皇帝都希望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社会处于这样静止状态是最好的,有利于他们的统治。因此封建制度是没有开放态度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是不需要下西洋的,陈腐的保守思想也不需要下西洋的。所以,郑和航海资料被毁是注定的。

郑和下西洋事件时间表(郑和下西洋未解之谜)(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