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苏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将自己比作是蜉蝣,借此来感叹人类相比较世界来看的渺小,我们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颗米粒罢了。

石炭纪时代的古生物(起源于距今两亿年的石炭纪)(1)

但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悲观的,人类短暂的一生却可以活的丰富多彩,比如苏轼是北宋时期的诗人,据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但是他的精神,他的诗词仍然活在这个时代,被人流传下去,他也相当于以另一种方式存活在世界之中。

而他所说的蜉蝣,也并没有那么的渺小,蜉蝣的存在更像是生物界齿轮中的一部分,拥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它摇摇晃晃两亿年,成虫之后却只能活一天,朝生暮死的蜉蝣究竟有着怎样的生活意义呢?

石炭纪时代的古生物(起源于距今两亿年的石炭纪)(2)

盛开的蒂萨河

在每年的春夏之交,人们都可以在匈牙利中部蒂绍屈尔特的蒂萨河上看到大量羽化过后的蜉蝣在这里婚飞交尾。

其场面非常的壮观,无数的蜉蝣似乎是瞬间的出现在河面之上,随后开始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它们有的生命极其短暂,甚至只有几个小时,在不断的婚飞交尾之后,就凄惨的死亡坠入河里,而雌虫则是将卵沉入河底,这样的场面形成了“盛开的蒂萨河”。

石炭纪时代的古生物(起源于距今两亿年的石炭纪)(3)

这也不仅让人感叹到:难道蜉蝣的一生只是为了追求爱情,追求繁衍吗?

蜉蝣

蜉蝣是一种十分美丽的生物,主要分布于温热带地区,全世界已知的种类约有将近五十种,在中国所知的有三十六种。

蜉蝣成虫的生命短暂,但是它们却有着古老的历史,它们起源于石炭纪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可以算得上是远古生物的活化石。

石炭纪时代的古生物(起源于距今两亿年的石炭纪)(4)

其体型娇小、细长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头部、腹部和足部。

蜉蝣的头部小,触角短,不过区别蜉蝣雌雄最好的位置便在头部,蜉蝣有着发达的复眼,其左右接近且较大的就是雄性,左右距离较远的则是雌性。

石炭纪时代的古生物(起源于距今两亿年的石炭纪)(5)

腹部是蜉蝣最重要的部位,这里不仅有它们的生殖器官,还有翅膀也在这里,它们的翅膀拥有着古老而又特殊的形状,翅呈三角状,而翅脉大多为网状,但是它们翅膀的关节却并不发达。

蜉蝣的足部十分细小且没什么力量,仅仅用来攀附树枝、树叶。

石炭纪时代的古生物(起源于距今两亿年的石炭纪)(6)

蜉蝣的一生

其实蜉蝣的一生还是很长的,只不过它们成虫之后的寿命较短,而我们常常见到的蜉蝣都已经是成虫期了,所以才会觉得蜉蝣的一生十分的短暂。

蜉蝣的一生会经历四个生长时期:幼卵阶段、稚虫阶段、亚成虫期以及成虫阶段。

石炭纪时代的古生物(起源于距今两亿年的石炭纪)(7)

蜉蝣一般会将自己的卵产在较为温暖的湖泊或者浅底的水池中,因为蜉蝣对酸性环境十分的敏感,随后它们会通过捕食水底的藻类让自己有足够的营养度过这一时期。

稚虫阶段的蜉蝣是它所处时间的最长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它们要在原本较为温暖的淡水湖中生存一年到三年的时间,并且经历二十次到四十次的蜕皮,而每一次的蜕皮都会让蜉蝣的形态发生变化。

石炭纪时代的古生物(起源于距今两亿年的石炭纪)(8)

直至它们出现一对或者两对的较黑翅膀的萌芽,并以更高等的藻类植物为食的时候才证明了它们稚虫期发育完成。

此时的蜉蝣并没有足够的力气飞翔,于是它们会选择放弃自己的消化道,,随后将自己的消化道充满空气,浮出水面让自己进入“亚成虫期”。

然后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石头或是植物的茎秆上等待一天、到两天的时间,让翅膀完全的羽化能够飞翔,便进入了我们所看到的成虫期。

石炭纪时代的古生物(起源于距今两亿年的石炭纪)(9)

在成虫阶段,蜉蝣会完全的放弃进食,它们的口腔器官开始退化,此时的它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婚飞交尾,繁衍后代,也因此它们成虫的阶段一般都是在飞行中度过的。

也就是说盛开的蒂萨河上出现的蜉蝣并不是瞬间出现的,而是蓄势待发了许多年,经过一次次的蜕变,一次次的进化才飞向河面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石炭纪时代的古生物(起源于距今两亿年的石炭纪)(10)

而蜉蝣一般在成虫之后,只有几个小时或是一天的寿命,有的生命力顽强的可以活过七天,但是因为它们主动放弃了进食,所以即使生命力在顽强,寿命也非常的短。

这就好比为爱而牺牲的浪漫勇士,积攒多年,只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将自己的生命通过另一种方式延续。

石炭纪时代的古生物(起源于距今两亿年的石炭纪)(11)

蜉蝣的作用

蜉蝣的成虫期十分的短暂,并且一生的所作所为十分的机械,仿佛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种族不会灭绝一般。

但其实很多生物的意义并不在于它们所展现出来的一面,蜉蝣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在蜉蝣生长的四个阶段中,不论是哪一个阶段蜉蝣都扮演着初级消费者的角色,它庞大的数量也充当着别人的食物,以此建立了一个生态链。

石炭纪时代的古生物(起源于距今两亿年的石炭纪)(12)

在1675年的时候,一个荷兰的生物学家在研究蜉蝣的时候发现,曾经的荷兰拥有着许许多多的蜉蝣,但是如今整个欧洲都不容易找到。

这就是因为上述所说的蜉蝣对环境十分的敏感,在酸性、缺氧的环境中更是无法生存,当时欧洲的发展,让周边的水质发生了变化,蜉蝣数量便减少了。

而随之一起减少的还有鱼群的数量,因为这些鱼群以蜉蝣为食,蜉蝣的变少让它们没有了足够的食物。

石炭纪时代的古生物(起源于距今两亿年的石炭纪)(13)

这也是蜉蝣的作用,充当消费中的同时也充当着其他生物的食物,并且还可以当作是水质的“检测员”。

结语

每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是生物链中的零件,无论是少了哪一个,生物链的转动都会发生变化,甚至是产生巨大的影响,我想蜉蝣存在的意义,便也是这样。

基因驱使着它们机械一般的生活,它们的脑部很小,不足以它们思考更深远的问题,于是它们便想着如何做好自己便够了。

石炭纪时代的古生物(起源于距今两亿年的石炭纪)(14)

羽化蜕变,追求爱情,让蒂萨河盛开,这就是它们追求的生活,我们总是因为感叹世界之大,而忘记自身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总是因为不断的变化想法而感到疲惫,也许只有像蜉蝣一般单纯、简单的活着,我们才会感受到生活中那些简单的快乐。

石炭纪时代的古生物(起源于距今两亿年的石炭纪)(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