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要经历一些什么,才能明白学业的重要性?
有人说利用暑假或者周末的时间,让孩子去送快递或者发传单;有人说让孩子去餐馆打工,去端盘子洗碗;还有人干脆说让孩子休学一年去工地搬砖。当然,也确实有许多的家长都这么做了。家长这么做,目的就是让孩子吃些苦受点罪,感受一下生活的艰难,希望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能够明白学业的重要性。
这种方法确实有一定的作用,在知乎上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也大多都是吃过苦,经历过难的。从浑浑噩噩度日,视学习如粪土,到拼命学习,想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中间有的是吃苦的功劳。
01可是,孩子有这样的转变,仅仅只是因为吃苦吗?
我想,肯定不是的,吃苦只是其中一个显性因素而已。
如果一个孩子因为吃过苦就能明白学业的重要性,那么在学校就不会有差生了,家长也就不会再有那么多“鸡飞狗跳”的生活场景了。孩子不爱学习,行啊,让他去吃一顿苦就好了。
可孩子学业的问题真有这么好解决吗?并不是。
至少,我见到的很多都不是这样,让孩子吃一顿苦就解决了。在我们这的高中部,每年的每个学期都会有几个休学的孩子。他们在学校不爱读书,也没有心思读书,他们想要外出打工做事。同时,家长也认为与其让孩子在学校混日子,还不如让他去到社会历练一下,吃吃苦,说不定孩子哪天就明白学业的重要性了。
于是休学就去了。待到一年之后,孩子重新回到学校就读,情况依旧不是乐观。他们对待学习并没有多大改变,也没表现得有多重视学业,还是从前的那种得过且过的状态。
有的人也许会疑问,出现这种情况,一定是孩子吃的苦还不足够,或者根本没吃苦。但扎心的真相就是有的孩子即使吃再多的苦,他也没法明白学业的重要性,有的就算是明白了,他也做不到逼自己好好学习,甚至拼命学习。
但凡那些通过吃苦明白学业的重要性,并且还能够在学业上拼出个美好未来的孩子,更深层的原因,往往是他们都有着超强的行动力和思维力。
02
吃苦只是一个契机,真正能让孩子改变的,其实是他的思想和行动。
在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和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们也是越发重视。
有一句话更是被家长们挂在嘴边:“孩子,你只需要搞好学习,其它都不用管”。大家都一致秉承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宗旨,连家务都不让孩子碰,更别说吃苦了,现在的孩子就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人。
如果家长实在想让孩子通过吃苦来明白学业的重要性,那吃苦的途径其实也很有限。十多岁的孩子,啥也不会,啥也不懂,手不能提,肩也不能扛,老板用你都还怕担风险,请问哪个老板肯任用,愿意任用?肯用孩子的大多也都是熟人,可这根本起不到让孩子吃苦的效果。如果只是让孩子短暂的体验一下生活,或者赚点零花钱,这就更没有什么用了。
真正能让吃苦发挥作用的,一定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还有来自孩子思想与行动的供养。
03
思想和行动才是改变一个人的最终法宝。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心理定势”,说的是一个人先前的心理状态、习惯或态度,在某些条件下,它能帮助人们快速地解决问题。然而,当旧的思想和行动方法在新的环境中没有价值,解决不了问题时,同样的定势就可能抑制或者破坏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质量,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下降。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彻底改变,需要思想上的迭代升级,更需要行动上的加持。
知乎上有位网友说起自己曾经在一家餐馆打工的经历,每天一睁眼就有干不完的活在等着他,洗碗、拖地、剁菜、摆饮料和炒饭,不单是店子里所有的脏活累活都扔给了他,他还要听从其他店员的指使,甚至在精神不好时还要被骂。他深感委屈悲愤又无可奈何,累死累活的还要看别人脸色,有次想起竟忍不住号啕大哭。到时最后还被老板炒了鱿鱼。
自从经历了这么一场苦,这位网友的想法不仅改变了,在行动上更是不遗余力,不再偷懒,不再旷课,不再混日,最终他用自己超强的自律自觉才将学业搞好。
吃苦有时必不可少,可人却有天生的惰性。因此,只有让思想不断升级,持续的行动才能彻底改变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