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语大义里仁篇14章?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大义里仁篇14章(论语分享里仁篇第四)

论语大义里仁篇14章

《论语》是《四书》之一,儒家学派重要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本音频和图文均摘自檀华关爱中心。让我们跟着大师的言教,了解中国智慧!

【音频文本】

大家好!今天继续跟大家做一个《论语》的分享。

今天学习的这句话是:

4.12 子曰:“放(fǎng)于利而行,多怨。”

杨伯峻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孔子说:“依据个人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刘毓庆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这一章也是谈治道的,重点讲利益原则之不可取。

这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从国策的层面讲,若实行利益原则,则必然会放弃道义,一切从功利目的出发,将百姓引向唯利是图的道路上。由此而往,权贵豪族就必然利用权力与民争利,控制资源,导致天怒人怨,这是一条取亡之道。从为官的层面讲,若依利而行,实必巧取于国,豪夺于民,招致民众怨愤。

孔子显然是针对当时权贵所采取的治道而言的,此可为官箴。

南怀瑾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这个放,就是开展、放任。一个人基于利害而做人做事,最后招来的是怨怼;对于朋友,若是以利害相交,要当心,这种利害的结合,不会有好结果,最后还是怨恨以终。

钱穆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先生说:“一切依照着利的目的来行事,自己心上便易多生怨恨。”

朱熹朱夫子在对这句话的解释中,引用了孔氏的话:

孔氏曰:“放,依也。多怨,谓多取怨。”

贤棼法师对孔氏这句话的理解是:放是依照的意思。多怨的意思,就是说:唯利是图常常会感召来自己的抱怨和他人的怨恨。

善知识相关言教:

1、“造业”是一个中性词,造善业就是好的,造恶业就是不好的。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一举一动都是在造业,所以要认认真真、如理如法去做。

2、面对人、事物,认识的方式,思考的角度,起心动念的方向,决定了我们造什么业。善于用心,垃圾能变成肥料,恶缘能变成增上缘,逆境也能变成资粮。

3、面对选择时,最重要的不是看风险、看问题、看困难,而是要看方向;不是看短期的利益,而是要看长远的价值。也就是说,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要去做的这件事情,对自己、对行业、对社会有什么意义?一直纠结外境,就会心乱如麻,找不到方向,要回到自己身心上来思考。

4、要做成一件事、做好一件事,怎么可能没有困难呢?怎么可能不辛苦呢?利益越大的事,障碍也越大,难度也越大,这是一定的。内心有这个准备、认知,就不容易被压垮。

5、从佛法来说,自己所处的环境,也是自己的业所感。不要怨恨外在环境,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

6、对业果、忍辱的道理不通透,表面上强忍,实际并未真正消融烦恼,甚至反而在内心加重了怨恨。身心不能调和,所以出现问题。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