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崇尚饮茶,茶与佛教的关系源远流长。传统的佛制规定,过午不食,不饮酒、不食荤。僧侣午后不吃食物,但可以饮茶。清心淡雅的茶,是僧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支支香烛点点燃净,一杯杯清茶细细品尝。在僧人长时间坐禅时,饮茶不时可以提神醒脑、驱除疲乏困倦,有助于僧人的修持。很多寺庙建在云雾缭绕、涧水潺潺的高山,那里是最适合茶叶生长的地方。像佛教圣地九华山、峨眉山。古有“无僧不爱茶,有寺必有茶”的说法。僧侣们或攀山越岭自己采摘野茶,或在寺庙净地自己种植茶叶,修理茶园。在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的过程中,达到亲近自然、佛在心中、无欲无望、天人合一的境界。
茶先苦而后甘,味道在于自我品尝,而难以明示。再加上品茶者的意念,一口一酌,细细品味,似乎就很容易进入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一缕幽香,几分恬淡,叶子在水中慢慢舒展开了身躯,清亮的茶水仿佛洗去了世人的尘俗。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由禅僧首先提出的中国“茶道”二字,把平常饮茶之事、饮茶技艺提升到精神的高度。
佛教的禅学包括“戒、定、慧”。其中是以“禅定”作为基本的修行方法。“禅”是“静虑”之意,“定”是指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但要“定、慧”必须坐禅。坐禅又要不食不眠。佛教历来提倡禁欲、禁酒、戒荤吃素,要人们忍受苦难以修来世。并且僧侣坐禅要做到“枷跌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且又“过午不食”。而茶汁性淡,醒脑提神,既符合佛教戒酒禁欲,忍受苦难的教义,同时又利于佛教修炼“禅定”。即适应僧徒坐禅时消除疲劳、放松精神、阻止瞌睡,从而达到止息杂虑,安静沉思。
佛教除饮食与饮茶有关,还有许多东西与茶有联系。如僧人的衣服,明朝就规定为茶褐色,用茶褐色作为中国僧人僧装的主色调,可见禅茶密切相通的一面。茶和禅有很多形通的地方,禅的意境即是静虑、修心,以求大彻大悟。茶文化的本质就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生活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在清净的禅悟过程中,茶是必不可少的相伴物。“茶禅一味”,尽在不言中。
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禅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茶饮、茶艺、茶禅,由寺庙禅僧雅趣流入民间,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不可少七件事之一。
茶已完全融入普通人的文化生活中。一盏清茗,悠然自得。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情,以茶馈礼,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各种酒席宴请场面上,也常常以茶代酒。饮茶,不仅仅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更是一种自我陶醉的文化提升。 “禅茶一味”将禅意融入生活,顺应自然,乐得自在。学佛、参禅、品茶,心灵静静的得到安宁和净化。
择一处清幽,斟一盏芳茗,细看那一撮茶叶在滚烫的热水中历练、翻滚,渐渐舒展,最后沉落杯底。在一遍遍的冲泡之后,逐渐回复到茶叶平实本色。一啜一饮,甘露润心,喝茶品茶,参禅敬佛,是一种多么悠闲惬意、令人向往的生活啊!(作者:孙志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