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让父母仅为子女的疾病担忧。”

论语宪问篇第六章深度解析(理解论语第二篇第6节-孟武伯问孝)(1)

逐句解释:

孟武伯问孝

孟武伯:上文孟懿子的儿子,名彘(zhì),“武”是谥号。

前面是孟武伯的父亲孟懿子问孝,这次是儿子来问。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其:指子女。

子女孝顺即自我端正,除了疾病,其他都不让父母担忧。

心得总结:

孟武伯问孝,孔子因材施教。答曰:“父母唯其疾之忧。”针对这个回答自古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是父母爱子心切,常忧患子女的健康,因此子女应将心比心,对待父母的关心就像对待孩子生病一样。有的则认为子女应行事端正,不能德行有亏,除疾病以外不要让父母忧患。这里取后一种解释,即孝顺首要是做好自己,不要让父母操心。

据史载,孟武伯是孟懿子的长子,为人骄奢淫逸,纵情声色犬马,是个浮夸的富二代。孔子在此处的回答,意即为人子者若有诸多不义的行为,会使得父母担忧,这就是最大的不孝。他这是借孟武伯问孝之机,婉转地向他提出批评和教育。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无非是希望子女健康快乐、幸福平安。作为子女,让父母只担心我们的健康,其他方面都不用担忧。这其实并不容易。这需要子女行得正、走得端、知法守礼,还得事事顺利。然而现实中难免磕磕绊绊,人生哪有那么顺利呢?不让父母操心是不可能的。

当然,人如果做事得体,好学上进、不断完善自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那么事在人为,通过不断修炼、点滴改进,就能让自己的品行和习性臻于完善,那父母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孝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世界上其他国家虽然也会推崇敬爱父母,但不会像中国这样把孝顺提及到文化的高度,还用礼法来加以约束和规范。对于这一传统文化遗产,我们当继承和发扬。但是要注意的是,凡事不要过度,理解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

附图:

论语宪问篇第六章深度解析(理解论语第二篇第6节-孟武伯问孝)(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