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联总决赛总算结束了,好像最受大家关注的不是比赛本身,而是对于红色地胶。球迷们真是为球员操碎了心,担心这喜庆的颜色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发挥。实际上这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原来我们打瑞士公开赛的时候,每年都是红地胶,打得也不错,我第一个公开赛冠军就是在瑞士拿的;前几年常州大师赛也用过红色的地胶,大家的反应也只是觉得有点奇怪,但并不影响比赛的发挥。

五分制与四分制的区别(改分制那就没完了)(1)

所以,红色地胶的采用或许只是世界羽联或者广州推广羽毛球的一次尝试,对比赛本身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大家可以安心看球。当然对于电视直播是否有影响,我就不知道了。

言归正传,今天还是说羽超的事。

新赛季羽超在分制上进行了调整,前两局每局15分,20分封顶;决胜局11分。三轮比赛打下来,比赛时间确实有所缩短,很多队员也表示,打15分不累,自己可以全力去加速,很轻松。

这话是不是觉得耳熟?没错,几乎每一次分制改变的初期,都能听到运动员这样的“赞美”,可是随着新分制的实行,几乎大家就只能听到“累”了。所以,我认为上面运动员说的话不完全正确,应该是:在15分的分制下,我用21分的节奏去加速不累,很轻松。

世界羽联赛事从15分发球得分,到7分发球得分,到21分每球得分,包括羽超联赛也尝试过11分3局2胜和11分5局3胜,每一次都会出现短暂的缩短比赛时间的情况,但是到头来一统计,时间没缩短多少。21分每球得分制刚实行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轻松,可是现在呢,目前羽毛球国际赛事耗时最长记录就是在21分制下出现的,你能说他轻松吗?(2016年亚锦赛女双半决赛,福万尚子/与犹胡桃(日本)2-1波莉/马赫斯瓦里(印尼),比赛耗时161分钟。)

五分制与四分制的区别(改分制那就没完了)(2)

在我看来,修改分制并不是解决羽毛球耗时的好办法。15分有15分的打法,21分有21分的打法;发球得分和每球得分的打法又不一样。每一个运动员都会在现行的规则下寻找性价比最高的打法套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打防反的、控制的居多,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现在比赛耗时都比较长。不是大家不想打快,不想打进攻,实在是现在的情况,打进攻吃亏啊。

世界羽联赛事的比赛用球比过去慢了很多,要是赶上赛区温度低的,那更是慢得离谱。或许是为了增加回合数提高观赏性,但是最直观的影响就是进攻的威胁小了,防守难度降低了,主动进攻很多时候并不讨好,一来消耗体能,二来得不了分,三来还容易被对方顶空当。所以,现在打控球或者防反成为主流,因为性价比最高。周天成、伍家朗刚出道的时候那对于进攻的执着有目共睹,恨不得上来就连杀21个,可现在呢,不也向现实“低头”了吗?

另一方面也是运动员打法特点的改变。相比于过去,现在的运动员更注重体能训练,身体的绝对能力都有了提升,但是技术的细腻程度上则不如过去了。人总有这么个习惯,更喜欢用自己擅长的东西,所以现在大家都更喜欢打能力球,比如男单近两年大热的放远网抓推的战术,其实就是把战场从过去的网前争夺,尽快拉到中后场对抗,把技术球打成实力球。过去网前是需要激烈争夺的,是争取主动的关键区域,但是现在更多的是过渡区,起到一个跳板的作用。在网前创造进攻机会和在中后场创造进攻机会哪个更容易操作,相信大家都很清楚。所以,现在的运动员因为网前技术不够细腻,难以创造出很好的进攻机会,为了保险起见,也只能从防守或者控球做起了,比赛的节奏自然也快不起来了。

五分制与四分制的区别(改分制那就没完了)(3)

所以,导致比赛时间较长或者不易控制,分制并不是根本原因。无论你怎么修改分制,运动员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比赛时间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即使每局只打5分,有可能一方上来积极抢攻,速战速决,但风险太大,所以很有可能最后发展为都在对拉高远球,以不失误为己任。真要这么打,时间也不会太短,比赛还不好看。

其实无论世界羽联还是羽超联赛修改分制,本质上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羽毛球,但是大家是否关注一个项目并不是由比赛时间决定的,而是由赛事本身的观赏性、精彩程度、宣传包装、归属感等决定的。网球、斯诺克时间也不短,可他们的观众也没有因此而变少。怎么样让更多的人愿意买票到场馆里来看球,如何和新媒体合作,让大家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羽毛球的魅力,才是推广的重点,而不是只盯着分制改来改去。如果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分制改变上,那就真没完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