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智能分会举办了第四期《数智化管理五人谈》,主题围绕“数字化进程中的数据管理‘边界思维’”展开讨论,会议嘉宾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兼智能分会会长刘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华夏基石董事长彭剑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李直和云洋物联创始人赵洪啟,主持人为企业文化专家,资深媒体人李蔚。以下为第五期节目的部分内容,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青贝克智慧工场。

小农经济从何时开始(小农经济终将成为过去)(1)

李蔚:彭老师,您如何看待现在是否是用数字化改造农业产业的好时机?

彭剑锋:我认为现在当然是切入的好时机。

第一从宏观层面来讲,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点是振兴乡村经济,即让农民富裕起来。而所谓拉动内需,如果没有使农民致富,我认为内需和内循环就很难被拉动起来,没有乡村经济的振兴和城乡结合,中国经济很难找到下一个增长点,所以这与农业有必然的关系。

第二从技术层面来讲,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动力来自于数字化,即通过数字化驱动中国产业升级,其中就包括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升级。所以我认为用数字化思维去改造中国传统的农业,尤其是传统农业的组织模式、市场模式,现在是到了真正的大机遇期。

第三从农业本身层面来讲,我认为中国农业主要的问题:

一是组织模式落后,即如何让小农经济走向组织化的问题。倘若没有组织化,就没法规模化,更没法产生经济效益,最终导致农业投入产出低。假如可以把农民组织起来,按照传统的四种组织模式发展:第一种是日本模式,通过农协把农民组织起来;第二种是美国模式,大农场模式;第三种是欧美模式,精致农场模式(小农场模式);第四种是中国模式,企业 农户模式。

但我认为在未来,仅依靠传统的农业组织模式创新还不够,要真正实现新的农业组织模式创新,一定要借助互联网,才能真正把分散的农民通过互联网平台组织在一起,实现规模化。

中国农业最大的特点是过度分散和碎片化,而数字化、平台化恰恰可以把碎片化的农业模块平台化,最终实现规模化,走出一条所谓的现代化、集约化、组织化、智能化的新农道路。

从组织的角度来讲,农业产业互联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通过数字化可以实现新型的组织模式创新。

二是供应链问题,因为农产品最大的问题来自于供应链,即冷链物流滞后。例如,如何快速让消费者知道哪些是最好的产品?如何通过物流体系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些不仅中国是滞后的,全球也都是滞后的。未来的农业赢在供应链,而数字化恰恰可以建立现代供应链体系,所以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打通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问题,以及精准物流的问题。

从供应链角度来讲,也亟需数字化转型,这是突破中国农业的第二大瓶颈。

三是资金技术落后,即钱到不了农村,现在大家都在谈农业很重要,但钱就是下不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号:kingmaker7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