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纤维的需求逐年增加。另外,受“粮棉争地”及全球石油资源日趋匮乏等因素的影响,棉纤维及合成纤维产量增长也将受到限制。为了满足生产发展和消费增长的需求,必须有相应的替代资源,目前以生物质技术为核心的再生纤维快速发展,成为引领化纤工业发展的新潮流。
生物质纤维是指利用生物体或生物提取物制成的纤维。按照原料来源和生产过程,生物质纤维可分成生物质原生纤维、生物质再生纤维和生物质合成纤维三大类。棉、麻、毛、丝等是最早利用并已经有了成熟的加工技术的生物质原生纤维,目前化纤行业研究较多的是后两种,本文以下将重点介绍生物质再生纤维。
生物质再生纤维的分类生物质再生纤维是以天然动植物为原料制备的化学纤维,主要包含再生纤维素纤维、再生蛋白质纤维等。再生纤维素纤维是以木材、麻、竹类等天然物质为原料制成的纤维,如粘胶纤维、莱赛尔纤维、铜氨纤维、醋酸纤维等;再生蛋白质纤维是以天然蛋白质为原料,通过化学助剂将其再生和固化制得的纤维,如大豆蛋白复合纤维、蚕丝蛋白复合纤维等,纯蛋白质的再生纤维无法获得可用的力学性质,目前较为成功的成纤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蛋白质的溶液与其他高聚物材料进行共混纺丝(高再生蛋白质含量),另外一种是将蛋白质与其他高聚物进行接枝共聚(低再生蛋白质含量)。除上述 2 类外,生物质再生纤维还包含甲壳素纤维、壳聚糖纤维、海藻纤维等,其分类及主要纤维品类如图 1 所示(包含但不限于以下纤维品类)。
生物质再生纤维的分类及主要纤维品类
生物质再生纤维的发展情况1、再生纤维素纤维
奥地利兰精集团(Lenzing Group)是世界上生产再生纤维素纤维的领军企业,尤其是在莱赛尔纤维领域多年处于领头羊位置;赛得利集团隶属新加坡金鹰集团,业务发展覆盖森林、浆粕、造纸以及再生纤维素纤维领域,金鹰集团在拥有大量溶解浆资源后,产业链向下延伸发展了再生纤维素纤维产业,具有先天的原料优势;印度博拉集团在再生纤维素纤维领域综合实力位居前列,其着色粘胶纤维的品种、质量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此外,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出牛奶蛋白复合纤维、竹浆纤维等,随后又向功能性方向发展,先后开发出吸湿发热、凉感、抗菌等功能性纤维,如丽赛纤维等。
图片来源:兰精纤维LENZING
我国再生纤维素纤维的主要品种是粘胶纤维,2007年后粘胶纤维进入产能快速扩增期,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再生纤维素纤维产量达到395.3万t。其中,莱赛尔纤维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预计将迎来新的增长期。
2、再生蛋白质纤维
国外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开始对再生蛋白质纤维进行研究,意大利、英国、美国都曾探讨过从牛乳、花生、玉米、大豆豆粕中提取蛋白质再进行纺丝,但大多因为纤维性能较差,无法进行纺织加工而中断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外对再生蛋白质纤维的研究又重新发展起来,如日本东洋纺公司开发的牛奶蛋白复合纤维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杜邦公司利用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纺制人造蜘蛛丝蛋白质,研制出有“生物钢材”之称的蜘蛛丝绸。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曾分别对再生蛋白质纤维进行过初步的探索,但未获成功;90年代,四川省对蚕蛹再生蛋白复合纤维进行了研制,并实现了小批量生产。之后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牛奶蛋白复合纤维等再生蛋白质纤维被研制出来。
3、其他
在20世纪20 — 30年代,丹麦首先进行了对甲壳素纺制纤维的理论研究;60年代末,日本富士纺公司的研究人员对甲壳素进行了系统研究;1980年,日本美羽化学工业公司率先试制了壳聚糖纤维。与国外相比,我国开发研制甲壳素纺织品的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开始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制备研究, 90年代进入甲壳素、壳聚糖研究和开发的一个小高潮。如青岛即发新材料有限公司于1999年开始从事海洋生物材料的开发,是我国较早从事壳聚糖纤维织造和纺织应用的企业,建有专业化的甲壳素纤维研发和生产基地。
生物质再生纤维具有原料可再生以及生物可降解等优良特性,大力发展可有效扩大纺织原料来源,弥补纺织资源的不足,同时也是应对石油资源日趋枯竭、实现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霍倩,张明宇,刘姝瑞,等.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J].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2020,37(2):99-104.
[2]汪进秋.国内外优势再生纤维素纤维企业发展状况及启示[J].人造纤维,2018,48(2):15-20,38.
[3]李彩霞,王进美,李杨.再生蛋白质纤维的发展现状[J].纺织科技进展,2014(6):4-6.
[4]马君志,安可珍.生物质再生纤维发展现状及趋势[J].人造纤维,2014,44(5):28-31,24.
[5]王华平,陈向玲.生物质纤维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纤检,2013(11):32-34.
[6]徐天琦.布局生物质再生纤维[J].纺织科学研究,2012(7):22-25.
[7]王安平.再生蛋白质纤维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人造纤维,2006,36(02):18-23.
(来源:纺织导报官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