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家将》,呼延赞全家刺字,誓死报效,忠义堪比“岳母刺字”

呼家将单挑呼延赞(呼延赞全家刺字)(1)

在著名评书演员刘兰芳的书目中,有一部《呼家将》,听众也是耳熟能详。

《呼家将》又名《紫金鞭演义》,共十二卷四十回,作者名已佚,主要讲述了宋朝仁宗年间,呼延赞之子呼延丕显被奸臣庞文陷害,全家满门三百余口被杀,呼延丕显之子呼延守用、呼延守信与奸臣斗争的故事。小说是由评书、鼓书等发展而来,语言通俗易懂,较为生动。

北宋仁宗年间,忠孝王呼延必显的两个儿子守勇,守信,去郊外游春射猎,正遇蓟右丞相庞集的儿子黑虎强抢民女赵凤奴,守勇、守信为救护凤奴,将黑虎暴打一顿,黑虎归家后身亡。庞集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后来庞集的女儿多花被封为贵妃,封庞集为国丈。庞妃擅自用皇后的銮舆去东岳还愿。呼延必显奉旨巡城误以为皇后出行,遂跪伏行礼。庞妃见是忠孝王,故意令军校辱打呼延必显。呼延必显得知是庞妃外出,暴怒之下拦住庞妃去路,令其回宫更换仪仗。

《呼家将》很像是说书人讲说的底本,又或是由弹词或其它的传统曲艺如评书、鼓书等改写而成。在人物的对白中,书里常常看见"呀"、"呔"之类的叹词:"呀!原来是钦赐的杨侯庙,不免进去少睡片时再走。"这正是说书、弹词或其它曲艺艺人惯用也爱用的语气。书中也有许多人物自报家门式的语言,而这种从戏曲中直接摘引下来,或者是说书等曲艺艺人表达的形式内容,恰恰说明是从民间走来。传统的北方评书、鼓书中就有《呼家将》的名目,或称之为《金鞭记》、《肉丘坟》,也算是另一个版本了。

从文学的角度说,《呼家将》并不是一部写得很好的小说,人物的出场往往十分突兀,上下文也每每不相衔接,甚至还有情节背异,不合情理之处,但是从民间文学的角度,透过其文学的表面,探究其深层的文化特征,便会发现,对于这一民间传说,几种艺术形式相互印证的过程,也说明了大众的喜爱,以至于能在民间流传。

那么,在真实的宋朝历史中,有没有呼家将呢?

有。

周末宋初的风云乱世,从太原走出了一批咤叱风云的勇将。出身于将门的呼延赞成名于征蜀之战,北宋的统一事业和抵御契丹的入侵,都绕不开这个人物。

  呼延赞出生于将门之家。父亲呼延琮,后周时为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呼延赞初踏入军旅生涯时为一名骁骑卒,因他在战场上勇于作战,被宋太祖提拔为骁雄军使。

后来,宋朝经过充分准备后再次向北部的北汉政权发动进攻,但遭到北汉的顽强抵抗,太原城屡攻不下。呼延赞跟随亲自督战的宋太宗来到太原城下,为了尽快夺取战争的胜利,他在北汉军队的猛烈还击之中率先奋力登城,因站立不稳,从城楼上摔下来四次,极大地鼓舞了土气,增强了宋军攻取北汉的信心和决心。最后,北汉终因无力抵抗宋军的进攻,被迫举城投降。

  雍熙三年,宋朝北伐契丹,再次大败,辽兵乘胜进入宋境,使宋境人民蒙受了重大损失。呼延赞给宋太宗献阵图、兵要及时立营寨之策,并自告奋勇,要求戍守边疆,攻杀契丹,为宋朝报仇雪耻。

呼家将单挑呼延赞(呼延赞全家刺字)(2)

  呼延赞矢志以身许国,消灭契丹,他的全身甚至嘴唇里面都刺满“赤心杀契丹”五字。他还命令他的妻妾仆人也都在脸上刺字,因全家人跪求才改为妇女刺字臂上。他的儿子们都在耳朵后面刺有“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几字。 这与后来的“岳母刺字”有相同的心愿表达。

光是从刺字表明忠义这方面来说,呼家做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