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扫北的故事:一四零零年,燕王(津人称,燕王)带领大军,在直沽这个地方渡河南下与侄子建文帝争夺皇权,并赐名天津,意思是天子过河的地方。

关于天津古代的说法(天津传说起源)(1)

天津的地名有星官说、缘河说、关口说和赐名说。赐名说就是明成祖朱棣所赐,这个说法基本被学术界所认可,但在赐名之前就有天津之谓,也不可否认。但是天津的起源,说来话长,而且离不开说水、说河。

在远古时代,天津曾是渤海的一部分,陆地是逐渐冲积形成的。夏朝时期,属于冀州。周朝时期,属于幽州。战国时期,分属于赵国和燕国。西汉时期隶属渔阳郡。早在公元三世纪以前,海河作为天然河流,就成为中国北方人民的水运通道。东汉时期曹操开挖河渠工程,将海河平原上的多条大小河流由分流入海改为众流归一,初步形成了成扇面型的海河水系,特形成了古代交通运输网络。

天津属于华北平原,北靠燕山,西遥依太行,东临渤海,南接中原。这里原是茫茫大海,是黄河从黄土高原带来的滚滚泥沙形成冲击平原。历史上黄河经常改变河道,曾有三次改道从天津海河入海,天津平原拜黄河所赐,并形成一个渤海湾。现在的天津市区,几百年前还都是一片汪洋。老世爷站在天津城墙往南一看,全是海滩。

天津海河全长七十三公里,贯穿天津市中心,东入渤海。大概是我国主流河道最短的水系。海河是九河下梢,它的上游来自五条一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大清河、永定河、子牙河。这些河流的上游分支何止九条,二级支流、三级支流,总有三百多条。这些河流主要来自燕山、太行山和河北诸洼、诸淀,比如桑干河、箭杆河、潮白河、拒马河等。所以,“九”河下梢是个泛指,是指非常多的意思。当然在古代有人给出了九条河的名称,并且各个朝代也不一样,但那是不科学的。

天津的兴起离不开隋唐时期开拓的永济渠和元代开发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贯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在天津三条石形成三岔河口与海河勾连交叉。天津人把运河南段称为南运河,运河北段称为北运河,唐代为永济渠,宋元称御河,明清称卫河,我小时老人们称为御河。唐朝中叶以后,天津已成为南方大米、丝绸北运的码头。从三岔河口顺着海河往下游走大约十公里地,河东有座三丈高的高台,那个高台就叫直沽。

八九百年前,这个高台的四周似海似滩,只有一条河流从西边流过,这就是海河。在宋朝时这里叫直沽寨。宋辽对峙以海河为界,直沽寨一开始便是宋朝的军事要塞。台上设立兵营,日夜防守北人进犯。

至六七十年代,台子还有两丈那么高,大直沽分为前台、中台、后台等多处地名。儿时去过大直沽,六纬路把大直沽高台横切下去,留下高高的陡坡。在北京盛产二锅头的时候,天津也盛产“天津直沽高粱”,那酒最早就出自天津直沽烧火。津门俗谚:大直沽三件宝“古庙、烧刀、台子高”,这烧刀就是天津最早的酒坊。

金朝成立于一一一五年,几年后南侵北宋,很快就在元大都的前身建立燕京。京城需要大量的粮食,于是便从南方从海上漕运进京。海船经海河口进入海河,要在直沽寨(宋金时称)这个地方把粮食换装到平底船上才能在运河行走,这里就成了海运和河运的中转站。于是金朝在直沽寨设立专管漕运的衙门,任命梁佐为都统,李咬住为副都统戍守直沽寨,直到今天,大直沽的梁、李二姓仍然很多。

金朝短命,还没统一中国又被元朝灭亡。元朝在燕京旧址建立京城-大都。元大都规模更大,需要的粮食也更多。直沽寨交通枢纽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元代在直沽寨设立漕粮接运厅和运粮万户府,并于延祐三年(一三一六年)将直沽寨改为海津镇。元人王懋德所写“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的诗句,就形象地再现了当年海津镇漕运的繁荣景象。大直沽后台的罗姓,相传即元代海运总管罗璧的后代。海运绕路且又风险大,元朝开始开凿京杭运河。

燕王坐稳金銮殿后,在一四零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天津筑城设“卫”,驻扎军队,并赐名“天津”。卫,是明朝的一个军事机构的名称。因为水路无论从海外还是从内地都可以直接进入京城-北京,这显然不利于京城的安全。天津卫就设在三岔河口以西,不管哪条水路去京城都要经过这里,可以说这是一条咽喉要道。可见从宋至明一直都把天津作为一个军事要地来经营,只是军事意义不一样而已。宋朝时,是边防。明朝时,是拱卫京师。所以天津又有“津门”或“津门卫”一称。

明朝以降罢海漕,兴河漕,南方的漕粮主要经过南北大运河输送。直沽(明朝称谓)漕运中转站的作用日渐式微。这时漕粮交卸周转都改到了三岔河口以东,东门外、东浮桥这个地方。由于多年来人们都把直沽和交卸御粮合并形成了一个概念,交卸漕粮就是直沽,直沽就是交卸漕粮。所以,人们又把东门外交卸漕粮的地方叫做小直沽。为了对应和区分,人们就把直沽叫做大直沽了。如今大直沽还在,小直沽的名称早已消亡。

无论海漕的大直沽,还是河漕的小直沽,物资和粮食运来不立马都要运走,多数需要储存起来,慢慢地向北京倒腾。海漕时期的大直沽,就把粮食储存在军粮城,河槽时期的粮食储存在南仓和北仓。

由于天津是退海滩涂,天津最早的居民都居住在高台之上。例如,直沽、八里台、六里台、七里台、陈塘庄等地。就在我小的时候去过农村,村庄都是建在高台之上。如今高台都被削平。

初建时的天津卫(城)其实是个土城。这座土城周长九里多,城高三丈五尺,宽两丈五尺,城的形状是东西长、南北短,很像一把算盘,所以当时人们也把它称为“算盘城”。当时天津设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统称三卫。二零零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天津建卫六百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国唯一一个有文件记录城市建立时间的城市。

天津建城以后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明清两朝多次重建,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不断更新,原来的土城墙换成了砖墙。清朝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天津改卫为州,开始设立政府机构。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又升州为府,(另设天津县),辖天津、静海、青县、南皮、盐山、庆云、沧州六县一州,天津城也成为了地方行政中心。

为了加强防卫,同时兼顾防洪抗洪,天津城在雍正年间重修时将原来三丈五尺的城高降低为两丈四尺,将城基加宽,由原来的两丈五尺扩建为三丈二尺,使天津城墙成为既能防守又能抗洪的堡垒。重建后的天津城不仅扩大了东南西北四个城门,还在城墙上设置了守望塔和炮台等防御设施。至今天津还流传一首民谣:“天津市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在中国近代史上,天津先后出现了义和团攻打老龙头车站和攻打租界紫竹林的反洋爱国运动。后来又发生火烧望海楼和老西开事件。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八国联军强迫清政府拆掉天津城墙,遂成今日的北马路、南马路、东马路、西马路。

一九一二年七月,“北洋政府”撤销天津县,保留了“府”治所。一九一三年四月,又撤销天津府,重建天津县。

一九二八年六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一九三零年六月,改为中央直辖市。一九三零年十一月,因河北省会由北京迁往天津,天津又改为省直辖市。一九三五年六月,河北省会迁往保定,天津遂又改回中央直辖市。

一九三七年七月三十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天津,成立(伪)天津市地方治安维持会。同年十二月十七日,成立(伪)天津特别市公署。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又改为(伪)天津特别政府。

一九四五年抗日胜利后,国民政府依旧把天津划为中央直辖市。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五日,天津解放,成立天津市人民政府。一九五八年二月十一日,天津改为河北省直辖市。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号,天津又改为直辖市,直至今日。这最后一次改为中央直辖市我赶上了,当时天津街头贴满海报,任天津市市委第一书记的是解学恭。

一九零零年以前,天津建卫五百年城市发展自然从容。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在天津建立九国租界地之后,城南的荒滩上迅速被高楼洋房所覆盖,城区扩大了将近一倍,这是天津城区第一次急速扩张。

一九四九年以后,国家大力发展工业,建立了白庙工业区、土城工业区、徐庄子工业区等工业生产基地,与此配套的是王串场工人新村、丁字沽工人新村、中山门工人新村、唐口工人新村等工人居住基本建设,城区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天津的发展又掀起新高潮。城区的发展一下子冲出外环线,众多居住小区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经济新区的开发和塘沽区、汉沽区的扩展已经使滨海新区连成一片,使天津城区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天津经过多次城市规划,现辖十三个区、三个县。中心市区:和平区、河北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红桥区。市郊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宝坻区。郊县:蓟县、静海县、宁河县。天津居住人口一千一百七十万,常驻人口九百多万。

另外天津城外七八十里还有塘沽区、汉沽区、后来又有北大港区。改革开放后又建立经济开发区,现在这些区域连成一片统称天津滨海经济开发区,其行政级别为副直辖市级别。

天津虽是海运河运码头,古代却只有直沽寨一处转运码头,后来又有小直沽。真正现代码头的建立还是一八六零年天津开埠,九国租界建立后。西方铁制甲板大货船需要现代码头,于是各国开始在天津修建河海两个码头。一个是海边的大型轮船的海港,一个是海河沿市区小型轮船港口。英国殖民者率先从本土进口设备修筑码头、疏通河道,把疏通河道的泥土填垫英国租借地。年年疏通,年年填垫(考古发现填垫有三四米厚),清政府租给英国的滩涂苇地很快成为洋楼林立的繁华区。

一九四零年日本为了把天津建成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开始大规模修建天津港口并称为新港。新中国成立后更加大力扩建天津新港,使之成为中国北方最大港口。天津港位于渤海滩涂地带,不像青岛烟台有海港天然条件,都要由人工来修筑,工程巨大,因此,天津港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港口。

关于天津古代的说法(天津传说起源)(2)

关于天津古代的说法(天津传说起源)(3)

,